李開復談他治療期間最危險的時刻、復盤創新工場投資得失
2015-03-25 11:15:52 來源: 點擊:
Q:之前聽說,治療過程中您有過大出血的經歷,很危險。您在那一刻內心的想法是什么?
A:流完了就沒了(笑)……
其實挺搞笑的,因為那次我大出血的時候,不是內出血,是它的人工血管沒做好,血就射出來了。照那個射的速度,估計可能不是很長的時間就流光了。它不是我的病很嚴重,所以大出血,而是手術之后沒做好的問題。人工血管拔開以后,因為是一個非常大的人體血管,血就射出來了。
那時候其實我太太跟我姐姐,還有我姐夫就在隔壁。我就說,流血了,趕快叫人,完蛋了。你知道發生了什么嗎?他們開始大笑。
Q:以為是開玩笑。
A:因為我平常跟他們亂說話說多了。我說真的,快點快點。第二次又笑起來了。一直喊到第三次,我太太終于進來,(然后)出去趕快找醫生、護士。她去找的時候,其實我覺得也沒什么,就是在想該怎么辦,沒有真的覺得說就會死掉。
Q:那算是最危險的時刻是吧?
A:那就是一個……其實就覺得人的反應真的很慢。我順便教你們一下,萬一哪天有大出血的話,你要拼命把它按下去,這樣子。電視里都不對的,流血了遮住遮住,不是的。你要拼命把它按回去,要不然它會射回來。
那就是一個我覺得事后想很搞笑的事情。以后不要再做放羊的孩子,老是騙人。
Q:沒有恐懼感?
A:還沒想到那里,一共兩分鐘。恐懼感應該是當醫生說我是四期的時候,那時候開始有。四期就是要死嘛,結果發現他們不科學。
簡單地說就是他們把人的淋巴癌分成一期二期三期四期,百度一下就知道了。一二三四并不是真的很好的預測,你不嚴重、比較嚴重、很嚴重、快死了。它的一二三四分法很容易讓病人聽懂。但我覺得這其實是非常不嚴謹的做法,有誤導。
因為一個癌癥病人,人家跟你說你是四期,肯定你嚇都被嚇死了。你有沒有看凌志軍的書《重生手記》?癌癥三分之一被嚇死的,三分之一被醫死的,三分之一才是真的死的。
Q:你讀過他那本書?
A:是,我一生病,就讀了。他送了我之后,(一直放在)書架上沒看。一讀,他寫得特別好。其實我的這種濾泡性淋巴癌,你要精確評估我存活的年度的話,要看下列一些東西。一個是IgG(人體的免疫球蛋白,對免疫力有重要作用),百度一下,谷歌一下都可以。第二是叫LDH(乳酸脫氫酶)。第三個是要看你的腫瘤有多大,不是多少,而是多大。超過6厘米,是一個很大的線。如果你有一個長了6厘米,那就挺不好了。第四是要看有沒有進入骨髓。還有一些其他的年齡什么等等的。
我去自己查了這些東西以后,發現我的IgG是正常的,我的LDH是偏高的,我沒有6厘米的,也沒有進骨髓的。所以我就重新算了一下。如果真的用我們人類簡單的分類法,一期沒事,二期有點嚴重,三期很嚴重,四期是要死了,我其實大概是2.5了。
所以當我說服自己是2.5期,然后我用數學公式算了一下,根據過去的1000個病患的例子,根據我得到的這幾個結果,我大概活5年的可能性是有50%多,活10年的可能性是30%多。這個聽起來就沒有那么恐怖了。其實就是用科學的過程來說服自己,順便也了解到醫學界的不嚴謹。但是對我來說,很幸運的是我看到50%、30%,這個數字聽起來好像概率挺高的。
如果有人跟你說,你有30%的可能性能活10年以上,70%不能。當然你聽了會不愉快,可下一步問題就會變成:我如果要把30%變成60%該怎么辦,什么情況下30%會變成10%?答案很簡單,好好照顧自己。這就是上次我們談的飲食、運動、睡眠跟壓力。我如果都做到80分,也許我的30%就會變成70%。就是這樣。
Q:我不知道您有沒有重新去看類似英特爾的安迪·格魯夫寫自己患上癌癥的書?
A:沒有,坦誠地說從來沒看過。我看了很多書。包括有一本叫《追逐日光》的。尤金·奧凱利寫的。他是畢馬威的CEO。從得到確診到生命結束只有三個多月。然后要過好每一天,活在當下。也讀過一些宗教、神學、哲學、心靈、醫療,然后如何幫助脫離悲傷什么的。還有很多的養生書,太極拳,還有什么甩手功、氣功、中醫針灸,還有醫生讓你吃姜、打果汁,沒有都做,就是去看了,全部看一遍,判斷自己該做什么。我覺得有些好難的,有些嘗試了一下就放棄了,有些覺得就不要試了。
我去網上查各種資料,哪些營養品是可能抗癌的,因為這些東西也不能很確定,我就英文中文都找,大家公認的那些我就去買了一堆。然后我家里有一個柜子,你拉開的話,兩個抽屜全部擺滿的都是藥。當時經常去美國采購,我女兒幫我帶一些回來,有一些直接航空運,有些我在臺灣或者其他地方自己買。什么維他命、靈芝、孢子粉、胡蘿卜素、魚油,還有臺灣一個很神秘的醫師送來的幫助提升抵抗力的……后來因為怕重復吃了,所以我就每一天放一個盒子,再后來那個盒子不夠放了,我就買了各種不同的盒子,桌子上每天打開來,這么大一把的藥……我太太說,你這樣子吃早飯都吃不下了,你要把藥當早飯吃了。她很擔心,就去問我的醫師。醫師說你今天吃幾顆?我說還好,二十多顆。“太多了”,醫師說,“你讓我過濾一下”。最后他就說維他命B是可以吃的,然后另外還有兩樣,其他的就不要吃了。
工作安排、控制情緒、和對疾病的接受
Q:您回來之后,我們也見過兩次,經過這么大的變故,您好像也沒有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。
A:其實有。我說工作50%的時間,不是說每天工作四小時。我上次見你的那個禮拜排得比較滿。但完了我就去歐洲瞎逛,去購物、去看景點、去吃美食了。你看我發的微博、微信就知道。這樣就有足夠的放松。平均達到50%,這是我的目標。
這次我們談完,明天我就回臺灣了。回臺灣后我沒有安排任何的行程,下面一個禮拜幾乎都沒事。就是放下,去爬爬山、陪陪家人,還要做個體檢。除此之外沒有過多的計劃。
另外的話就是工作的強度跟力度。我給自我的定位,就是說他們過去17個月做得那么好,我不會插手進去干涉他們的工作,我會繼續放權給他們。我想做的幾件事其實也很簡單。第一就是作為創新工場對外的一個窗口,無論是對媒體、社交媒體,或者是投資人,多花點時間,這個是很輕松可以做的。跟你們聊不會說繃得很緊。你不是大公司投資部要來跟我談條款的,這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第二,我覺得我可以用我的過去的一些人際關系跟橋梁,再去看看全球化發展的機會跟潛力。比如說去硅谷看看那邊的投資人,或者去我的幾個老東家的高管那里看看,然后就是看看海外有沒有很棒的華人回來創業的。或者是對接的機會,中國有什么地方領先那邊的發展,那邊有些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帶回國內。這些我覺得是可以比較輕松之下完成的。
第三,如果是幫助我們投資的公司的話,我覺得我最能幫助的應該是比較大的那些公司,比如說從100人發展到1000人的過程中,而不是3人到30人的過程中。我會傾向于挑選這些公司來幫助他們。這樣比較適合我過去的經驗。這一次我們剛去了豌豆莢。跟他們談談戰略、發展、機會、挑戰。跟整個團隊大概聊了一個小時,整個三百多人,講了一些我對未來的預期,對他們的認知、認可和建議。
最后一點就是真的在恢復作為創新工場的領導者。
這個領導者,一定程度是一個象征,只要我人在這里,就是感覺大家心就踏實了一點。當然,一部分是說(要明確)創新工場到底是什么?上次你在我家聽到的,我們自我認知的三點,每個人該做什么。關注我們的每個員工。聽他們的想法跟建議。綜合我們的戰略和方向。這已經超過50%了,不能再多了。
其他的細節我就不管了,去見創業者,分析評估,他們去做,我最后把關就可以。而且把關我是跟我的合伙人一塊把關,不是我一個人。這樣的話我覺得我的壓力不會太大。
Q:之前在互聯網上也一直有一些對您的傳言,您有聽到或者看到這些傳言嗎?那時候反應是什么?有些涉及政治的,也有些關于個人的蠻惡毒的內容。
A:我因為生病都沒怎么看微博。因為我覺得這其實是很大的負能量的產生。就是說你看到一大堆負能量,會讓你去糾結,讓你去憂心,讓你去生氣,然后就會產生壓力。壓力之后你就繃得很緊,然后就會抵抗力下降,抵抗力下降,什么帶狀皰疹、癌癥又來了。這些東西都放下了。我對創新工場有一定的責任感,但是我已經做到50%了,自己的那些東西,我覺得平常心做事,做有意義的事情,不要分析那么清楚,在乎那么多。都放下了。所以我也不會計較那么多。不是說完全沒有聽到,其實根本不在乎,不會關注也不會回應。
Q:您有什么控制情緒的方法嗎?可以讓自己內心平靜的。
A:有,其實就是能夠讓工作不要形成壓力。看到團隊做得那么好,我就放心了。另外就是知道自己身體最重要,然后培養一些習慣,不要每天把自己的行程排得滿滿的,甚至不要排行程。要學會觀察體驗享受一些人生美好的東西。包括親情,包括跟家人,包括去爬爬山,聽聽音樂,看看書,看看電影等等。
我回想以前繃緊的時候,什么情況能夠放松,幾乎只有看電影。聽音樂也不行,洗澡不行,爬山走路運動都不行,跟家人在一起都不行。他們講什么我還是想的那些,老是不斷地轉公司的事情,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壓力。
以前我的壓力大到什么程度。我的背后有兩根脊椎,一根是我的脊椎,還有一根因為多年的工作姿勢和壓力,讓我的肌肉痙攣,已經扭曲成一根硬棍了。我這17個月一個很大的成就就是這根棍子不見了,因為我沒有很繃緊,再加上按摩運動什么的,好了。
Q:您生病之后,其實我一直蠻好奇,您是怎么看待互聯網上一些對您的病,包括對您個人的一些很惡意的評價?
A:我微博、微信、朋友圈基本上都不上。所以很抱歉,很多人都說你看到什么什么。沒看到。其實我看了也不會生氣。我覺得自己過好自己的日子,然后好好地、開心地活著。別人如果夸獎我,我也看不到,我也不會特別地把自己當一回事。以前兩者可能都會,但現在不關注這些了。
Q:您開始知道自己生病的時候,我不知道您對創新工場會有什么擔心嗎?
A:當然會,過去我還是參與很多事情。(擔心)就是不知道會做得怎么樣,而且投資人我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繼續投資。如果他們知道我是癌癥四期,不是深度理解(什么是四期)。所以我也不敢跟他們說這些。
當然,如果我真的是快要末日了,我還是得跟他們說。但是我自己研究發現,還有30%多幾率可以活10年以上,那還好,我就趕緊把自己養好。
當時是很多未知數。但實際上真的顧不了那么多了,自己留得青山在,以后還怕沒柴燒?如果自己身體不行了,那本來不用擔憂的都要擔憂了。所以我要先把自己身體撐住。團隊也跟我說他們的祝福,不會來煩我,希望我能早日康復。他們很少問我問題,好消息會偶爾跟我說一下。不要求我做任何的事情。這讓我能夠比較專注地去修養。
Q:您剛才講,開始的時候還是有一些擔心的,你怎么緩解這種擔心?
A:凡事其實……當你碰到過一些特別巨大的挫折的時候,一些新的挫折就會顯得比較小,也就不那么會壓著你了。所以說我以前面臨過微軟的官司、方舟子的問題、在谷歌時的問題,其實相對來說那算什么?所以對公司的擔憂并不會特別地大。我們談的這些(挫折),跟得了癌癥,哪怕是2.5期的癌癥相比,也微不足道。
Q:還是想問一下,醫生告訴您這個事情之后,您的第一反應是什么?我記得那時候你還在承德開公司年會?
A:沒有沒有,那個時候其實還沒有確診,只是說懷疑。我覺得就是說,人的正常反應,第一反應就是說,“真的?”我要確定它是不是真的。“應該不是真的吧”。然后找各種方法安慰自己不是真的。去見很多亂七八糟的醫生,中醫、西醫,還有一些比較奇怪的幫你弄各種儀器來測,反正希望聽到越多安慰(越好),尋找自我安慰。但是當一旦確診以后,下面就是,一方面問為什么是我?我做錯了什么事情?然后談條件,我做錯(什么)事情,如果是因為這個得到懲罰,那以后我不做了,就讓我活下去好不好?就是這種心理過程。另外一方面,當然是查科學資料,同時這些都在同時發生。
應該說確診之后有一段時間是相當低落的。但是一方面查出來不是真的末期,不是真的只有幾個禮拜或者幾個月可活了,就盡量告訴自己,我要放松心情,因為越繃緊就越糟糕,越擔心就越糟糕。另外一方面的話,就是說:“好吧”……就已經接受了。人碰到困難,總是先不承認,然后是談條件,最后發現談不了條件就接受。一旦接受以后,那就好了。但是得有一段時間,有兩三個禮拜是不行的。
生活工作如何平衡、創業的進取心與平衡是否矛盾以及對“功利心”的反思
Q:貌似現在其實平均每個人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。包括一些公司著名的996的工作時間。我不知道在您看來,對于高速發展的互聯網公司,存在所謂生活工作平衡嗎?
A:我覺得我們要做的是四點都做到及格。及格是什么,其實每個人可以自我定義一下。每天睡三小時肯定是不及格的,每天只吃麥當勞肯定是不及格的,從來不運動肯定是不及格的,壓力扛得特別地大肯定是不及格的,每天睡不著覺肯定是不及格的,必須要吃安眠藥肯定也是不及格的。什么是不及格我覺得非常明確。
我會建議所有創業的人、工作的人、全世界的人都應該做到四個方面及格。創業者可能壓力比較難及格,但是至少其他三者要及格。你一天工作比如說11、12、13、14個小時,絕對足夠了。真的把自己逼到不睡覺,這個的話,其實你如果免疫力一低,就會有很嚴重的問題。還有另外一個建議就是說要關注自己的免疫力。免疫力降低,什么都來了,最不重要的是感冒、喉嚨痛、扁桃腺炎,再嚴重一點肺炎,再嚴重點就是什么帶狀皰疹、癌癥。這一系列所有從不嚴重到嚴重的東西,都是抵抗力低造成的。
抵抗力怎么衡量我不知道,但是如果你整天感冒,滿臉是包,或者得了帶狀皰疹,或者是得了肺炎、支氣管炎,而且多次得,這些都是給你的信號:慢下來,慢下來……就算你在創業,抵抗力太低的話,最后你再拼命去做,是適得其反。你如果得了什么特別嚴重的病的話,你就根本創不成了,所以還是要注意身體。
Q:當您分享一些這方面的感悟給創業公司的CEO時,他們會真的相信嗎?還是他們的進取心會壓倒這些?
A:我不知道,但聽的時候感覺是聽進去了。至少有一位我們的CEO,我知道他每天都工作到兩三點,然后五六點就起來繼續工作,每天睡三小時左右。他號稱自己不那么需要睡眠。然后我不斷多次提醒他,后來他的幾個拍檔,開了一個微信群。他們說,我們每晚都工作到很晚,但是我們睡前要發一個“我要睡了”。最后一個睡的人前一個人去提醒,大家依次提醒,睡的時候發一個“我要睡了”出來。當然他們可能還是一點睡,但至少不會拖到整夜不眠。所以我覺得是有聽進去的。
另外,我覺得我給他們的這些建議,有一個建議他們很聽得進去。尤其是(公司)發展到一定階段的。這個建議是:做一個全身癌癥的篩查,這個技術是很先進的。我覺得有點做廣告的嫌疑,做一個全身核磁共振的檢查,是幾乎不傷身的。而且腫瘤幾乎都看得到,除了骨癌、胃癌、腸癌之外,全部的腫瘤看得清清楚楚。現在有少數的醫院是有的,核磁共振的全身癌癥篩檢,雖然很貴,但是如果到了四十歲以上可以做一做。有幾個創業者,我知道去做了。
有一次一幫創業者去臺灣,我們就安排了時間,請臺灣癌癥篩查方面非常有名的鄭慧正醫生跟他們交流。其實我剛才講的四個及格,也是鄭醫生的內容,不是我的。
Q:經過這17個月的暫時離開,有沒有什么東西是您之前非常篤定認為是對的,但現在可能就有所懷疑的?
A:我覺得好多。上次也跟你講了,比如最大化影響,然后拼命地去改變世界。其實我覺得改變世界是可以的,增加影響力也是可以的;但是如果把它當做一切,做什么都去精細地去算怎么去最大化影響力,怎么去改變最多的世界,然后用這個做你一切的動力,這樣肯定是不對的。因為,我們憑什么狂妄地說我們能改變世界?世界上未知的東西那么多!我為什么得癌癥,得癌癥是因為什么?還是癌癥是來提醒我,說現在是時候要慢慢改變。是因還是果我們都不知道。既然有這么多不知道的,我們如何可以傲慢地覺得,我們可以去評估影響力,可以來改變世界呢?
這個東西我現在基本上是重新去思考了。很多很狂妄的東西。特別多的人特別重視和愛惜名聲,所以才會造成說,增加影響力,微博多添粉絲,寫書多賣一點,別人說我不好我就很生氣。我覺得很多人都是這樣活著。這樣活著很累。現在我是覺得,我已經做了很多我小時候夢想做的事情。我已經很開心了。所以接下來就是比較平常心地對待一切。誰需要我幫助,我都愿意聽聽。如果能幫助的話就去幫。不會去那么功利地衡量。每個人都是平等的。就像在癌癥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。每個人都有他的靈魂,他這一生都應該有機會去體現。太功利地去評估,演講不到1000個人我就不想做了,微博不加一百個粉絲今天就白過了,現在想想看,是很膚淺無聊的。這樣的改變比較多。
共享經濟與萬物互聯、復盤創新工場投資得失
Q:我看了您之前的兩個演講,講科技行業的趨勢。我想問的是,這17個月里面,有哪些變化是出乎您意料的嗎?
A:我覺得共享經濟發展的速度,超過我兩年前的預測。但是我們也一直在看這個領域,也有成功的案子。共享經濟其實是把整個資源配置的浪費、財產的使用、時間的效率,一起都解決了,還有把中介驅逐。這些東西一次性全部都解決了。移動加社交的方式。
如果我們由此往下推算的話,我覺得物聯網時代是肯定會來的,雖然三年前出了點泡沫,不是泡沫,應該說是吹牛。因為當時太貴了。但是未來可以想象,其實這一切都不是很難的。理論不難推算,互聯網怎么起來的,移動互聯網就怎么起來;移動互聯網怎么起來的,物聯網就會怎么起來。但時間可能要算一算,什么時候夠便宜、夠普及。一旦起來了就會有很多你不能想象的東西。移動加社交加實時加地理位置就帶來了今天的共享經濟。未來的各個不同領域,比如說家庭智能化,可穿戴設備,或者汽車行業,每一個都會帶來改變。未來這種一波一波的浪潮跟巨大的震撼,會繼續地出來。
Q:在此前的浪潮里有什么后悔錯失的項目嗎?
A:談一個(具體)項目可能不太好,總體我可以說一下。如果說今天的10億美金公司的話,有一些我們是談過的,有一些我們沒有談過。可能有一些錯失,我們不是很后悔,但有一些會覺得自己要去復盤,然后看自己做得好不好。
我覺得有一些當時嫌貴,這一點我們有反思。真的特別棒的創業者,我覺得是不能嫌貴的。哪怕是少占點份額,再貴一點。只要他(創業)的領域是你認為很不錯的,他適合做這個事情,他又年輕,基本要多少就多少,投了!我們也許錢不夠,都不能占他多少份額。錯失超級明星——就是說能力超強的創業者,這個我覺得是可惜的。你也可以看到最近我們投了幾個相當貴的項目,表示我們這方面是有所學習的。
有一個還有點爭議的(情況是),一個明星創業者、一個很棒的創業者,但他的方向是絕對會失敗的,該不該投,這個我們還在考慮。從一個角度,你先投了,建立一個關系,錢燒完,或者錢也許沒燒完就換方向了,再或者燒完了你去再投一次。這個我覺得內部還是有一些爭議。沒有找得到(方法)。我覺得我們團隊是比較分析型專家型的投資人。對這點我們還是沒有達到共識:只要人對,不管他做什么我們都支持。如果我們認為這個東西必然是不行的,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共識還是算了。因為這跟我們的風格還不是很匹配。
可能還有一種是,這個人我們認為他真的跟我們公司價值觀方面有大的偏差。價值觀的差別而錯失的,這種不后悔。因為最后,不同的人走在一起,彼此帶來的痛苦,何必呢?也不是說我們要求他是我們同樣的人,而是說價值觀方面、底線方面,比如為人、人品、底線傷害用戶(的舉動),這些方面,我們基本上一點都不會考慮。
Q:您講的第二種情況,就是絕對會失敗的方向,一個足夠優秀的創業者,他自己意識不到這一點嗎?
A:有時候不會。這是一個悖論。我跟你講的每一個都有現實的例子,他就是不會。也許當時他是基于不同的背景,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,而且每個創業者都很自然地愛他做的東西。
或者是,一個很棒的年輕人,還沒有太多經歷,然后要一點點錢,但是必然會失敗。這是一個延伸的問題。我們可能還是很難(決定投資)的。因為我們(不會)花了這么多時間分析判斷,然后去投一個明顯我們認為不是說這個人能力不夠,或者是說這個領域我們沒有搞得很清楚,而是說一個必然的走向的東西,是99.9999%會失敗的。我們看過太多了。比如從理論和實際上來說,市場不存在。
如果是很棒的年輕人,該不該支持他一下,這樣以后還有個(繼續投資他的)機會。而且也是在幫助年輕人達到夢想。這個我覺得我們如果說YES的話,會對我們整個公司的方法論跟文化產生很大的碰撞。就是說我們那些年輕的投資經理,他們會說,原來我們不用那么深地去分析,看人就可以了。那我們也來看人吧!
看人很棒,徐小平很會看人對不對?但是我們這個團隊,每個投資經理,我們不是評估你看人的能力把你招進來的;是看你對行業的深度理解分析,產品的深度挖掘。這批人是這方面很強的。如果突然說,好,大家都來看人吧,那我們肯定做不過別人的!
這方面來講,現在還是比較糾結。
Q:這個問題跟上一個問題是相關的。創新工場可能是大陸最早看到移動互聯網趨勢的一家機構。但現在來看的話,它不是移動互聯網這個趨勢的最大的獲益者。您認為原因是什么?
A:這個問題其實很公平。當然我覺得我們其實做得也不錯,回報也很好,投資人跟我們都很開心。所以我不會去糾結誰是這一波最大的獲益者這個問題。但是如果你問我們為什么不是最大的獲益人,這是個很公平的問題。
我覺得有幾個問題的存在。第一就是當你很透徹地分析了一個領域,然后真的領跑的時候,可能應該多投一些公司,不要說好我們來布局,布局五個公司、六個公司。然后最后ecosysterm就是他們成了,別人都不會成,那你哪有那么好的運氣?做某一個環節的,或者發展ecosysterm的某個具體的方向,你不會看得那么準。你方向已經領跑別人了,不妨多投點。這是我們復盤的結論。然后就是,(只要是)很棒的人做這個領域,就投。他領域已經靠過來,人也很棒,又不是必然失敗的,那就多投點。這是我們現在得到的結論。
你可以看到,現在投資數字娛樂內容領域,我們其實是秉持這個精神去投的。我們投了非常多的公司。也不會去糾結你們兩個會不會有點競爭,只要不是說一模一樣的,我們就投了。當你好不容易領跑一點的時候,要趕快做。這是第一個結論。
第二,最棒的創業者一定是非常有自信、獨立獨行的人,不是尋找孵化的人。所以我們現在不會再去找那些需要尋找屋檐孵化的人。這不是說我們當時投的那些人有問題,只是說我們當時的模式,對那些獨立性特別強、自信心特別強的人,會讓他們有一些感覺不好——我要找一個給我點幫助的天使,而不是一個來做我老師的或者孵化器的機構。這一點我覺得我們也已經學習、領悟,然后修改了。
第三個原因,很坦誠地說,我們錢不夠。那個時候我們只有1500萬美元,而且沒有全部到位。那些有機會投入早期的,它們的估值……比如說我們知道的那幾個特別值錢的公司,假設我們有機會投的話,那個時候他們的要價跟我們銀行里的存款……有些我們也是投不起的。這就是一個運氣了,沒辦法。
Q:王興跟你們談過,是吧?
A:全談過。都是朋友。你現在看到的大概每個(我們)都認識。有些可能沒來找我們投資,有些可能我們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投。有些可能就見都沒有見,因為種種理由;有些可能是投不起;有些可能是他們不要我們的錢。這些理由都有。王興當然見過,而且一直是要好的朋友。這種例子其實不止一個,(而且)不止移動互聯網。大部分的,我們都見過。不過(我們)也投上了幾個。
現在我們有接近20個一億美金的公司,他們每個其實都還是有潛力的。所以我覺得公司的發展,有時候快一點,有時候慢一點。如果你去衡量我們投出了幾個明星公司,可能現在還不能看清楚。未來可能還會出。
如果是衡量有幾個一億美元公司,我覺得我們做得很好。如果衡量我們有多少個5000萬、3000萬美金公司,我們也做得非常好。現在看起來我們這種分析型的、深入型的公司,可能真的會幫助他們穩扎穩打。不見得是爆發式成長,但會一個一個地長起來。我們的死亡率其實相當的低的。我覺得衡量有多少10億美金公司,這個來日方長。現在我們有接近20個一億美金的公司,還有更多5000萬、3000萬的公司,他們每個都有很好的成長性。所以出現更多的10億美金公司,我們還是抱有希望的。
我們一定會達到,而且也必須達到。因為我們整個商業模式不是說把每個投資翻一倍,也不是說一個質量一般,另外一個翻30倍。我們肯定每一筆基金都要產生幾個10億美金公司。
全民創業,不同創業者的成功概率
Q:您也有講到,今天連續創業者和大公司出來創業者越來越多。是這些大公司出來的創業者和連續創業者成功的概率高,更值得投資呢?還是說現在確實是一個全民創業的年代,可能一個沒有創過業的人,成功概率也非常大,也是值得投資的?
A:沒有創過業的平均概率一定低。因為沒有創業的有太多太多人。我覺得可能應該是連續創業者最高,大公司其次,然后沒有經驗的應該是最低的。但是沒有經驗的也有很多很棒的,像最近有很多90后創業者。突然有一個很棒的技術什么的,這個也是存在的。沒有經驗并不是說他們不優秀,而是他們基數太大。應該這么說。
所以大家追捧的可能還是連續創業者。他們的價錢就會貴。我們也希望投到很多好的連續創業者,但我們也很愿意投初次創業者。我們這兩者都有投。只是投第一次創業者的時候,我們花太多精力去分析就會困難,因為這個基數太大了,很分散。
我們跟徐小平、蔡文勝合作群英會,我們三家一起來,做一個比較大的海量的篩選,我們每個人少占點份額,但能夠覆蓋多一點,幫我們以后也做一個判斷。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走這條路的理由。未來如果你看上市的頂尖的20家公司,有多少是首次創業的,這個比 例一定還是有的。但是如果我們閉著眼睛找兩個創業者,一個是連續性的,一個是第一次。一定是前者的概率大,當然一定前者比較貴。但是我兩個都不想錯過,前者我可能就是去挖掘、跟別人競爭,彼此認識。后者的話,可能就稍微覆蓋面大一點,像群英會這種模式。
Q:為什么感覺只有中國和美國的創業比較瘋狂?
A:美國是它的一種文化,改變世界,追逐我心,做自己愛做的事情。硅谷是一個把全世界的精英都拉到那里去,變成一個國際創業的天堂。它的開放、分享的思維方式,還有它的整個教育的模式,史蒂夫·喬布斯這種人,不但可以存活,而且甚至得到一定程度的鼓勵和支持。這樣的環境,真的是全世界只有一個。
中國的話其實主要是幾個理由,一是市場特別大,而且特別適合這一類的互聯網式的創業。城市這么多人,要叫出租車、叫外賣、要配送東西。然后因為政府很強大,可以讓每一個人能夠上網,而且不是很貴。而且可能那個固網做得不夠好,大家都跑到移動互聯網去了。這就形成了一個特別巨大的移動市場。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,很多東西該來的都來了,一個一個幾乎是水到渠成地就出來了。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,就是對成功的渴望。無論是改變世界,獲取名利還是打敗別人,或者是做最好的自己,都可以。無論是哪一個理由,對成功的饑渴和追求,這個是非常中國式的。而且是就在今天這一刻的。可能50年前不見得有這樣的(情況),50年后也未必會再有。
你可以說以色列也是一個,那可能是挑戰權威的文化,而且又有很多全球的猶太精英,再加上它的國防科技什么的。我覺得每個創業文化的誕生地,可能都有這些偶然、必然的因素的結合。既然有了就好好用它,然后發展。
Q:2014年創業成為一個全民話題,這在您的意料之外嗎?
A:具體是哪一年我不太確定,但這個話題我一直是很有信心的。因為我不斷地看到,越來越多的聰明人投入創業。
但所謂全民創業我的理解是,其實要做高科技,還是不能全民來創的,它需要有技術、經驗,然后才能創辦。是非常少數的。
所謂全民創業,我會理解成為,不僅僅是互聯網公司,會出現更多的中小企業,他們所要做的可能更多的是服務業,開個咖啡館或者做一個配送公司,或者開個鮮花店。我覺得這是一個步入富強國家的必然之路。美國、日本、韓國或者其他的地方,很多是這樣的。我覺得這應該是必然的,而且也是一個健康的事情。因為不能什么都靠巨大的企業,它有速度的問題,有它的“創新者的窘境”的問題。
科技領域的15分鐘現象,“基業長青”的不復存在
Q:在互聯網,一方面是BAT這樣的巨無霸型的,非常具有殺傷力和壟斷力的公司;另一方面,又是不斷的小的互聯網公司在出現。這種狀況矛盾嗎?
A:不矛盾。但最終是會一代接一代地替換。其實在沒有那么久以前,我們覺得中國最牛的公司還是聯想、華為,什么時候突然變成這幾家了?為什么華為那么多優秀的人才沒做,而騰訊在隔壁就做了?其實就是一個各有各的企業文化跟優勢,還有創新者的窘境問題。一旦做大了,你就不想失去你已有的市場,去做新的市場。你的投資的回報,會覺得不劃算。這些都是人之常情,所以幾乎是一個常規(現象),小公司不斷地崛起,大公司不斷地沒落——不能說沒落,是進入一個維持狀態。IBM依然存在,但是不是最活躍的公司了。微軟也是。大家講的都是谷歌、臉書。然后下面可能會有新一代的公司。每一個科技潮流的新的變革,都會讓小公司有相當大的優勢。因為它沒有創新者窘境的存在,它的文化跟年齡會讓它有更大的動力。
當然你可以說今天BAT這么強大,它不斷買買買行不行?同樣的我也可以說,過去IBM也買,微軟也買,現在谷歌、臉書也買。如果我們拿安迪·沃霍爾說的每個人都會有燦爛陽光下的15分鐘這句話類比,我覺得你花錢是可以把15分鐘變成20分鐘的,甚至25分鐘,但是變不了5個小時。就像季節輪轉、春夏秋冬一樣,科技也會因為潮流的變化,無論是移動、社交、IOT或者智能汽車,隨著科技潮流的滾動,新的公司會起來,舊的公司的成長曲線會平滑下來,會給創新公司更多的機會。這就是我們的創新創業的理念的體系。這是不可逆轉的。你的金錢只能買到一些你在燦爛陽光下的時間的延遲,但是你跟科技的潮流去賽跑,沒有一個公司是可以跑過的。
Q:馬云的觀點是,壟斷這個詞語在互聯網時代已經不存在了,或者說過時了。按照您剛才的說法,可以理解成您也是這么認為的嗎?
A:壟斷有相當大的經濟效益。無論是微軟的壟斷、谷歌的壟斷、阿里巴巴或者是騰訊的壟斷,在壟斷的初期是有很大的經濟效益的。因為它成為了一個平臺,有自己的eco-system。初期可能定位成幾年,在這個時期它讓大家能夠用更小的資源獲得更大的成長。這個階段多家的競爭可能是無效的。但是壟斷會有自己的問題的存在。第一就是壟斷者的貪婪,它不但要做平臺,還要做應用;不但要做這個還要做那個,我要靠我的壟斷推進到別的領域去。這個時候我覺得就需要有一定的壟斷法去制衡。
壟斷本身沒有罪。但是如果你因為壟斷,讓別的領域的人無法發展的話,這個時候會造成一些壓抑創新的狀況。之所以美國要制裁微軟、谷歌等等,是有道理的。但是反壟斷法有效嗎?其實制裁是無效的。因為政府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科技的速度。而且等到你去制裁它,它在陽光下的15分鐘可能已經閃耀完了。其實沒有用。
它的懲罰性無用,但是它的呵斥性是有用的。你知道有個法律在看著你。然后有一大堆人等著告你,告得你整個公司都被slow down,當時比爾·蓋茨在微軟,基本都被氣哭了。反壟斷法最后沒有反到他的壟斷,但是它把你的領導者搞得最后說我做慈善去了。最后的話,大公司就開始說,好吧,我們不要再經歷這種人間地獄,被政府盯到這種程度。所以微軟就變得守規矩了。谷歌變得也守規矩了。當你知道一把大斧頭懸掛在那里,會把你整得生不如死,雖然可能制裁不到你,但也其實是有效的。威懾還是有效的。
壟斷還是需要一定的威懾在那里,這是第一。另外,回到科技的話題,最終顛覆壟斷的其實不是一個法律,也不是一個競爭對手。確實沒有人進入PC領域把微軟打敗。也沒人做搜索做得過谷歌。但是會有一個科技的顛覆發生。誰能想到一個做搜索的公司,買了一個安卓的OS,居然手機的量比PC大這么多,成長得這么快,而且慢慢地手機上也可以做PC的功能。甚至未來的PC都可以基于安卓。最近有些產品出現,比如像我的舊同事周哲在做的一個硬件產品。最后其實你還是被顛覆了。我們還沒有看到微軟操作系統的末日,但它是在茍延殘喘,因為它的領域長不大了。這是一種正常科技會顛覆壟斷標準的行為。谷歌被顛覆了嗎?還沒有。但是你可以看到臉書對它的威脅。互聯網的很大一部分在臉書上,如果我不讓你查我的內容,那你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搜索引擎了。如果哪一天臉書做到了互聯網內容的30%,臉書可以完整地搜這個30%,也可以還不錯的時候搜另外70%;谷歌可以完美地搜那70%,但是看不到臉書的30%,最后誰贏?所以說這是真正顛覆壟斷的,而不是一個競爭者。長期來看,我是覺得壟斷是會有春夏秋冬的過程。
Q:因為創新的速度越來越快,之前很多中國公司的理想都是基業長青,還會存在基業長青這個說法嗎?
A:不會,我覺得在高科技領域的話,一定是15分鐘陽光下,而且永遠也留不下來。就算你一個大公司還在成長,但是一定小公司成長更快。哪怕你的壟斷是成功的,仍然是慢慢地在推進的。人會被最好的機會吸引走。最厲害的人進入什么領域,那個領域就會發生變化。今天我覺得在創業領域吸引了頂尖的一批人,他們的IQ我認為是最高的。這個變化發生時,大公司就會失血。所以沒有什么基業長青。一個好的企業就應該待在它的15分鐘陽光下,盡量地享受這一刻,做了不起的事情。然后 really love and enjoy the moment。過了這15分鐘以后,花點錢堅持一下,錢不夠了增發股票、銀行貸款,再堅持一下,最后實在資本運作不下來了。你看2014年,騰訊、阿里、臉書、谷歌花了多少錢做這種努力。你可以延遲你的基業,但基業不能長青。
Q:那我們衡量偉大公司的標準,也要變化了。之前至少有一個標準是,可以通過管理或者文化來延續公司,做到長青。
A:但管理的模式是可以不斷去學習、成長的。你看 How Google Works 可以看得到Google的文化,阿里有它很棒的文化,騰訊有它的產品文化。我這些文化的精髓是可以學習的,但是認為一個有文化的公司可以活200年,這在高科技領域是肯定不存在的。吉姆·柯林斯這一點上被證明,當時他是對的,但是今天就不對了。我還是很尊敬他,但是我不再相信高科技行業的基業長青。
上一篇:和騰訊、富士康玩到一起的和諧汽車,究竟是什么來路?
下一篇:盛大員工積分體系的坍塌:為什么“打怪刷分”在現實里行不通

考察研學聯系方式/參觀預約申請
- 聯系電話:010-52463211
- 聯系手機:13661395399
- 聯系人:萬斌老師
考察公開課推薦
- 2025年公開課考察計劃
- 2025年11月24-25日 對標阿里巴巴&抖音&網易 學企業出海營銷實戰
- 2025年8月21-22日 考察領軍企業出海秘籍 對標華為、聯想、傳音 出海實戰案例
- 2025年5月12-13日 中國企業出海營銷的制勝之道 考察美的、名創優品、希音
- 2025年7月12-13日 北京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、京東 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3月28-29日 上海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2月21-22日 深圳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4月21-22日 揭秘品牌背后的創新營銷密碼 對標小紅書、抖音、瑞幸咖啡、東鵬特飲
- 5月19-20日 對標上海星巴克、東鵬特飲、霸王茶姬、泰山原漿 學習智慧零售打造
- 2025年4月28-29日 走進北京阿里&智譜&京東&華為 對標AI賦能企業增長的新紀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