騰訊架構調整之后的7大作戰營41路軍
2018-11-24 11:11:24 來源: 點擊:
1、騰訊“賽馬機制”造成的根本問題是什么?
2、騰訊最新組織架構調整的變與不變的是什么?
3、騰訊的下一步棋重點放在哪兒?
4、發力B端市場和智慧零售的騰訊,中后臺的軟肋會帶來哪些影響?
也許大公司的組織架構調整,沒有誰像此次騰訊這樣,是在一次股價“腰斬”,舊業務受阻,新業務推進緩慢的多重不利現實下,采取的“被迫”自救式調整。
在外界看來,發生于“十一”長假前的這次騰訊組織架構調整,堪稱騰訊20年來的最大一次變化。這種變化的背后,是一個業務走向成熟期的大公司,驚醒發現自己在多年的飛速發展中,早就慢速的漸離它所處的互聯網軌道中心。
- 1 -
3個時代契機,3次戰略調整
1998年成立的騰訊,時隔3個月推出了騰訊QQ業務,從此正式開啟了中國互聯網時代連接“人與人”的構想。之后,馬化騰用6年時間敲響了港交所的那面銅鑼,騰訊的團隊也從最初的十人不到,發展至近千人。
在香港主板上市之后的第一年,騰訊做了第一次組織架構的調整,也宣告著騰訊從初創公司升級為一家大公司。
升級為BU(Business Unit)事業部制,使騰訊由一家初創公司轉向規模化的生態協同,單一的社交產品變成為一站式生活平臺。這一年,騰訊完成多元布局,旗下開展無線業務、互聯網增值業務、游戲和媒體等業務。
從業務多元化布局開始,體制內的一些問題也隨著時間慢慢暴露出來,各項工作間差異巨大,CEO已經很難進行良好協調。曾任騰訊執行董事兼首席技術官的張志東當時也指出,職能式組織架構阻礙了騰訊的發展。“騰訊是產品導向,以用戶體驗為中心,可職能、研發部門不買產品部門的賬,產品部門根本影響不了研發部門。產品做得好,研發部門也不受激勵。”
這個歷史遺留問題,至今還沒得到良好的解決,有人歸結于騰訊的“賽馬機制”。
2010年,隨之而來的3Q大戰,騰訊也被創業者當成眾矢之的。
被冠以“只會山寨,不會創新”的騰訊,內部聲稱還是以產品創新為主,產品包括1999年就推出的騰訊QQ、2003年8月推出的休閑游戲平臺QQ游戲、2005年5月推出的社交網絡平臺QQ空間等。其中就QQ業務,在2010年3月份,騰訊宣布同時最高同時在線超過1億,之后用了4年,再次突破至2億。
即使如此,在行業中似乎并沒有留下很好的名聲。大家都在罵騰訊,好像不罵騰訊似乎是站在輿論風向的背立面。騰訊“山寨抄襲”的首因效應已形成,想要扭轉需要的時間成本和代價都太大了。
2011年6月,騰訊發布開放平臺戰略。潘亂在《騰訊沒有夢想》中也提到,3Q大戰過后這8年,騰訊刀槍入庫馬放南山,以流量和資本為核心動能,走上了開放投資道路。
數據顯示,截至2013年底,中國手機網民超過5億,占比達81%,4G時代的開啟,以及移動終端設備的凸顯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注入巨大的能量。
PC互聯網已日趨飽和,移動互聯網卻呈現井噴式發展的背景下,在2012年,騰訊做出了第二次組織架構的調整,以確保騰訊從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升級,并通過科學技術“連接一切”,為億萬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建立起了開放生態。
直至如今,20年過去了,騰訊幾乎是在“罵聲”中長大,部分創業者和媒體在“罵”,網游玩家邊打游戲邊罵,“狗日的,心悅會員就是牛”、“買個皮膚都比我自己穿的還貴”······
成也游戲,敗也游戲。
游戲給騰訊帶來的業績增長,曾一度讓大家把他看做是游戲公司而非騰訊所說的科技公司,又隨著政策對游戲的監管力度加大等因素,給騰訊套上了新的“枷鎖”。據彭博社報道,自監管部門要求騰訊下架《怪物獵人:世界》游戲后,騰訊市值蒸發了150億美元。這給騰訊股價也從此帶來了斷崖式的下跌,“企鵝帝國”的地位受到了撼動。
就在潘亂發表引起騰訊高管都注意到的《騰訊沒有夢想》后的第148天,騰訊啟動戰略升級,扎根消費互聯網,擁抱產業互聯網,同時確定了騰訊未來兩個新的方向:一是發力B端市場,二是將社交和內容進行整合。
這次,騰訊看到的是產業互聯網的機會,但是反應又慢了一拍。
- 2 -
7大作戰營,41路軍:背腹受敵
其實,騰訊還是有夢想的,他想“連接一切”。
20年來,騰訊已經形成了7個作戰營、41路軍。
騰訊的“作戰營”
社交:QQ、微信、QQ空間和騰訊微博;
金融:財付通、微信支付、QQ錢包、騰訊理財通、騰訊微黃金和騰訊大金融安全;
娛樂:騰訊游戲、騰訊影業、騰訊動漫、騰訊電競、閱文集團/騰訊文學、QQ音樂、騰訊視頻、企鵝影視、騰訊體育、企業電競、NOW直播、興趣部落、騰訊課堂和企鵝FM;
資訊:騰訊網、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;
工具:應用寶、QQ瀏覽器、騰訊手機管家、騰訊電腦管家、騰訊地圖、QQ郵箱、自選股、天天P圖、騰訊問卷和吐個槽;
平臺:開放平臺和騰訊云;
人工智能:騰訊AI Lab和優圖實驗室;
此外,2018年上半年,騰訊投資并購近800億元。據媒體報道,騰訊投資過的公司有34家之多,其中包括嗶哩嗶哩、虎牙、優信二手車、映客、拼多多、美團點評、快手、斗魚、微盟、陸金所、滴滴出行、威馬汽車、蔚來汽車、VIPKID、摩拜等公司。這還不包括之前就已經投資過的京東、永輝超市、每日優鮮等公司。
騰訊的夢想太大了,大到似乎已經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。
在騰訊最擅長的社交領域,他沒想到的是抖音、快手這種“算法+短視頻+開放式關系”產品,竟然在他主導了十多年的“熟人通訊+封閉關系”之外打開了一條新路。
繼QQ每年以億級用戶往下掉之后,朋友圈的人均時長也從去年12月開始忽然暴跌。這表明在對流量的抓取,以及對于用戶時間的占據,騰訊不再是市場上最能打的那個。
更別提那個已經被人遺忘了的“騰訊微博”了。
金融領域,面臨來自螞蟻金服的步步緊逼。支付寶的安全性似乎比微信支付的安全性,更能讓消費者接受。“聽新聞報道說誰誰誰的微信上的銀行卡被洗劫了,就基本不在微信上綁定銀行卡了。”這種聲音在三四線、甚至四五線的城市居多。
更別提那個不怎么能想起的QQ支付了。
還有資訊領域面臨張一鳴的今日頭條的沖擊······人工智能領域面臨李彥宏的百度的阻擊。
但是,現階段來看,騰訊把阿里當成了正面對手。為了鉗制阿里的緊逼,騰訊跟阿里自2013年起開始了投資的軍備競賽,電商、支付、打車、外賣、單車、云、零售等領域都是貼身肉搏。
就零售領域而言,當創業者解決完“如果巨頭也做你們這件事情的話,你們怎么辦?”之后,阿里和騰訊基于成熟的流量池、支付工具以及云計算等基礎設施的后天條件,又丟給他們一個新的選題:是選擇騰訊的智慧零售,還是阿里的新零售?
AT對垂直細分領域的想法,逐漸顯露。
- 3 -
缺乏指揮棒的散兵
2018年“十一”長假前的一天,9月30日,騰訊在時隔6年之后宣布歷史上的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,在原有七大事業群(BG)的基礎上進行重組整合,新成立了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(CSIG)、平臺與內容事業群(PCG)。
行業分析認為,騰訊的第三次戰略升級“治標不治本”,沒有中臺和中控的問題,依然沒有得到解決。
這方面,同時跟阿里和騰訊接觸的零售企業感觸特別深。某集團的項目負責人告訴:“這次雙11應該會拿一萬個門店跟阿里合作。”
“基于目前集團跟阿里,京東,騰訊和美團點評的新零售合作來看,阿里針對門店、數據、CRM、員工、觸達都有進行賦能,從門店痛點出發,比較接地氣,有自己的體系思路。京東這方面動作太慢了,騰訊現在都沒動靜了,阿里天天打了雞血來找我們,騰訊找他不一定回你。”
沒有指揮家的合唱團,很難演奏一曲打動人的交響樂。
對此,媒體業新銳作者程苓峰在一篇文中也有透徹的分析,“都是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,基本上沒有共識。比如一家公司,跟騰訊云有深度合作,但騰訊云只關心他租多少服務器。跟騰訊廣告有深度合作,甚至希望雙方數據打通,但騰訊廣告只關心他可以幫著賣多少廣告。跟微信結合很深,但微信只關心他服務多少商家和小程序。跟騰訊投資部也在談,但投資部只關心估值和投資回報率。這樣的公司,跟騰訊有方方面面的合作,可是全部是割裂的,他有通盤的想法也是有心無力。”
導致騰訊最根本的、最長期的問題是,內部割裂,重復建設和內耗過大,難以高效協作和協同。
第三次架構調整之后,騰訊的問題依然是歷史遺留問題:少一根指揮棒。
在此之前可以看下騰訊官方的組織架構圖:
騰訊官方組織架構圖
很明顯,從重疊的陰影部分來看,騰訊這次的確是想將因“賽馬機制”而各自獨立的事業群鏈接起來,既保持深耕垂直領域的優勢和特點,保留原有的企業發展事業群(CDG)、互動娛樂事業群(IEG)、技術工程事業群(TEG)、微信事業群(WXG);又突出聚焦融合效應,新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(CSIG)、平臺與內容事業群(PCG)。
2014年,張志東辭去騰訊CTO一職,此后4年時間里,作為一家科技巨頭公司,CTO一職一直空缺至今。
此次最新的架構調整,騰訊將成立技術委員會,通過內部分布式開源協同,加強基礎研發,打造具有騰訊特色的技術中臺等一系列措施,促成更多協作與創新,提高公司的技術資源利用效率,在公司內鼓勵良好的技術研發文化,讓科技成為公司業務發展和產品創新的動力與支撐。
但是這點并沒有重點凸顯出來。
基于騰訊最近組織架構調整后,事業群的關系分布圖更應該如下圖所示:六大事業群是環環相扣形成閉環,而技術委員會充當“技術中臺”的角色尤為重要。
騰訊新六大事業群
不過,騰訊應該是知道“一根筷子和一捆筷子”的故事的。
阿里的蔡崇信評價騰訊:除了獲客成本低,其他不怕。他或許也是看到了騰訊只是一群單兵作戰的散兵。在騰訊的體系里,流量、技術、資金、人才和產品等其實都不缺,缺的只是一根能將這些串起來的繩子、一根大家都看齊的指揮棒。
因此,在算法驅動的大數據時代,即便是在第三次調整之后,騰訊的組織架構也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,突出表現為:“組織墻”、“數據墻”,數據割裂,缺乏整合,騰訊需要打造大中后臺,打通內部數據,而不是一味的內部賽馬,相互封閉。
如果這一切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的融合起來,馬化騰看中產業互聯網的機會,或許還能拿到一張門票。
因為,騰訊智慧零售的生態圈已然初具規模。
- 4 -
產業互聯網機會:智慧零售生態圈
馬化騰的“互聯網下半場”來的要比王興更晚一些。
2016年下半年,王興提出了“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”的概念:移動互聯網信息層上半場屬于社交網絡+圖文,下半場屬于智能網絡+視頻,前者屬于騰訊,后者屬于頭條、快手。
去年4月份,王興再談“互聯網的下半場”——上天(高科技)入地(深入產業)全球化,他認為這三個方向在未來20年乃至30年將成為互聯網發展的主要方向。
今年9月30日,馬化騰在騰訊組織架構調整時表示,“此次主動革新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新起點。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戰略升級,互聯網的下半場屬于產業互聯網,上半場騰訊通過連接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,下半場我們將在此基礎上,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接生態。”
此外,他還表示,面向AI以及即將到來的5G時代,騰訊將以技術為驅動引擎,探索社交和內容融合的下一代形態。
新成立的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(CSIG,即Cloud and Smart Industries Group),將整合騰訊云、互聯網+、智慧零售、教育、醫療、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,推動產業的數字化升級。
而就近兩年騰訊在零售領域的頻繁動作,微信小程序生意,以及此次組織架構調整的方向(發力B端市場)來看,未來幾年首先考慮深入零售產業的可能性會更大。
今年3月份,騰訊公司副總裁林璟驊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主辦“2018中國零售數字化創新大會”上首次對外闡述,騰訊智慧零售的理念與核心主張。
他表示,目前零售業態主要的痛點是線下門店面臨租金、人力成本偏高的問題;線上主要依賴與平臺電商合作,紅利期過后流量和物流配送成本日益上漲,運營和數據的自主性都不強,難以提升效率。另一方面,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移動支付的普及,消費行為呈現出數字化、移動化趨勢,LBS、云、AI等技術的應用,為零售商全面提效帶來機遇。
他進一步表示,通過騰訊的互聯網能力和商業工具,從用戶、數據、連接三個維度與零售行業結合,能夠為零售商找到解決現有問題的策略。
由此,To B也成了騰訊的長期戰略布局,而且還成立“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”來推動能力的創新與整合,將多年積累的用戶平臺、大數據技術、優秀的產品體驗和連接力進一步開放給合作伙伴。
騰訊從消費互聯網轉入產業互聯網,在時間紅利上并沒有太大優勢。
但世事無常,誰又知道什么時候會出現下一個“莫名其妙”的拐點呢!
【編后語】
放大鏡下的事物,再小的問題都是大問題。
騰訊作為一家全球性的企業,自然會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注,眼睛多了,角度也多了,觀看的方式以及工具也隨之變多了。
騰訊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,但是長年累積下的頑疾想根除,是需要時間修復的,所謂傷經動骨還一百天呢。此外,騰訊這艘船在中國乃至全世界,太大了,想掉頭做出一些改變,難度非常大,這是所有大公司的通病。
當有的人在想要不再給騰訊多一點時間吧,而心里的另一個聲音在說“百度什么都沒做錯,幾十年來,突然被用戶‘拋棄’了,何解?”
但是要知道,我們在賭自己的判斷時,騰訊是在賭自己的“命”。
感謝對本文有參考價值的:
1、《騰訊沒有夢想》 潘亂;
2、騰訊組織架構的新調整與這背后的三次轉身 極客公園-吳絳楓。
上一篇:“騰訊、京東、永輝”式組合,為何成了“抗A聯盟”?
下一篇:青島酷特云藍(紅領)

考察研學聯系方式/參觀預約申請
- 聯系電話:010-52463211
- 聯系手機:13661395399
- 聯系人:萬斌老師
考察公開課推薦
- 2025年公開課考察計劃
- 2025年11月24-25日 對標阿里巴巴&抖音&網易 學企業出海營銷實戰
- 2025年8月21-22日 考察領軍企業出海秘籍 對標華為、聯想、傳音 出海實戰案例
- 2025年5月12-13日 中國企業出海營銷的制勝之道 考察美的、名創優品、希音
- 2025年7月12-13日 北京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、京東 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3月28-29日 上海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2月21-22日 深圳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4月21-22日 揭秘品牌背后的創新營銷密碼 對標小紅書、抖音、瑞幸咖啡、東鵬特飲
- 5月19-20日 對標上海星巴克、東鵬特飲、霸王茶姬、泰山原漿 學習智慧零售打造
- 2025年4月28-29日 走進北京阿里&智譜&京東&華為 對標AI賦能企業增長的新紀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