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因個人原因離職,改任高級顧問
2019-12-02 12:43:29 來源: 馬關夏 深網·騰訊小滿工作室 點擊:
黎萬強最終還是離開了小米。11月29日下午,小米集團進行了新一輪人事任命。其中王翔晉升為集團總裁,盧偉冰出任中國區總裁,何勇晉升集團副總裁,而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因個人原因離職,改任高級顧問。雷軍在發給全
黎萬強最終還是離開了小米。
11月29日下午,小米集團進行了新一輪人事任命。其中王翔晉升為集團總裁,盧偉冰出任中國區總裁,何勇晉升集團副總裁,而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因個人原因離職,改任高級顧問。
雷軍在發給全體員工的內部信中表達了對黎萬強的感謝,“感謝阿黎創業以來的長期付出和巨大貢獻。阿黎帶領MIUI、小米網(小米銷售與服務體系)、小米品牌市場體系等多項業務持續開荒,在商業模式驗證執行、企業文化及品牌建設等多個領域,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”雷軍還在個人朋友圈表示,希望“阿黎從此徹底放飛自我,快意人生。”

黎萬強是小米的核心聯合創始人之一,小米創業時那鍋著名的小米粥,就是黎萬強老爸凌晨五點摸黑起來煮的。雷軍曾回憶,2009年年底,黎萬強離開金山后找到他,說想去玩商業攝影。他告訴黎萬強,自己計劃再創業,要不要一起干。黎萬強不假思索就答應了。
2010到2012年,黎萬強負責MIUI整體研發、設計和運營,2011年組建小米網,負責小米手機的運營、營銷、服務、電商、物流等業務,其間,還創造了包括F碼、米粉節、手機控等等與小米相關的熱詞。
系統、硬件和電商平臺被認為是小米互聯網模式的三個必要條件,而一手打造了MIUI和小米網的黎萬強可謂功不可沒。雷軍曾評價他“小米創業五年,阿黎已成功拓荒兩次。”
黎萬強另一個被廣為人知的身份是暢銷書《參與感》的作者。在這本于2014年8月出版的書中,黎萬強講述了小米創業幾年間的故事,并和盤托出自己總結的“參與感三三法則”:三個戰略:做爆品,做粉絲,做自媒體;三個戰術:開放參與節點,設計互動方式,擴散口碑事件。
2014年前后正是小米互聯網手機模式的鼎盛時期,《參與感》很快成為業內學習小米模式的必讀書目,并在隨后取代了雷軍“專注、極致、口碑、快”的互聯網模式七字訣,成為外界提及小米時的高頻詞匯。黎萬強的影響力達到頂峰。
盡管這本書得到了雷軍本人的親筆作序,但在一些行業觀察人士看來,這本書此后開始對內部有些幫助。知情人士向《深網》透露,小米不久后便不再鼓勵在公司內部傳播這本書。
《參與感》正式出版三個月后,黎萬強離開小米閉關學習,直到2016年初才重新回歸。
黎萬強二進二出
黎萬強離開的2015年對雷軍來說可謂焦頭爛額。
年初,受制于高通810發熱問題,小米計劃發布的小米5不得不臨時變身為小米Note,此后又傳出小米Note銷量不佳、產線砍單的問題。年中,紅米Note 2屏幕供應商從夏普更換為天馬引發誠信危機的“屏幕門”事件。年底,又曝出小米1代空氣凈化器產品質量不合格。
禍不單行的是,當年負面纏身的小米,估值也受到了質疑,各種唱衰小米的聲音持續不斷:“小米手機不再發燒了”、“小米就是個屌絲機”、“小米的產品節奏亂了”、“小米就是個百貨公司”,有友商甚至說“小米五年后肯定消失”。
市場和輿論上的不利消息、友商的兇猛進攻,創業5年一路狂飆的小米首次銳氣受挫。2015年,小米沒有實現每年一輪的融資,也沒有一年一度的小米手機發布,而以往4年,小米1代、2代、3代、4代手機每年都能如約而至。小米的國內市場份額出現下滑,在國際市場也被最大的競爭對手華為超越,全年8000萬臺出貨量的目標,最終也沒能完成。
雷軍壓力不小,2015年11月底的小米年度發布會上,雷軍首度在公眾面前淚流,“在經歷了兩個多月的尋找之后,我們終于找到了這句話:我所有的向往!”燈光暗淡,雷軍哽咽離場。
相比雷軍,那一年作為旁觀者的黎萬強要輕松不少。據媒體報道,黎萬強有段時間在北京順義的家中,反復地看梭羅的《瓦爾登湖》和瓦茨的《心之道:致焦慮的年代》,還自駕去了一趟云南,拍照、發呆、思考人生,就像個文藝青年一樣。
在順義的溫榆河邊,黎萬強意外地發現,把花與草地倒過來看,竟然可以組成一個星空,他干脆拍攝了幾萬張同系列的照片,最后精心挑選出了23張,舉辦了一場“花與樹的星空”主題影展,順便公開談論和反思了他的中年危機。
在影展之前,黎萬強即將回歸小米的傳言就一直不斷,而在那次影展上,他略顯突兀的回應稱,“最近有很多傳言,但這里我要告訴你們一個消息,年底,我要回到小米。”在全場的掌聲中,黎萬強接著說到“感謝我的老大、我的老師。”聲音有些哽咽的他又接著說了一遍“感謝我的老大、我的老師。”說罷,便向雷軍走去,眼里泛著淚光。
對于小米面對的挑戰,黎萬強當時對《財經》雜志表示,這一年小米最大的變化,是挑戰變大,節奏加快,不管是輸出還是輸出之后的緩沖期都變短了。“以前用十天時間做一件事情現在只給你三天時間,信息傳播面臨很大的挑戰。我們的品牌需要進化,以前的玩法需要升級,需要嘗試新的東西、新的渠道。”
8月的那場影展后,關于“黎萬強回歸能否振興小米”的討論就一直未結束。2016年1月4日晚,黎萬強正式發出閉關結束回歸小米的微博,隨后迅速引來圍觀。
不過事后看來,外界似乎高估了黎萬強所能發揮的影響力。黎萬強回歸后主要負責與手機線并不相關的小米影業。對于小米布局影視,外界當時的普遍看法是,一方面有利于充實自家電視產品的內容生態,另一方面瞄準未來千億的市場規模,是做高小米整體估值的有效辦法。
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,小米影業一年多時間代表作品寥寥,隨后便被砍掉。黎萬強也從回歸時被寄予厚望的走向臺前,再次回歸幕后,近兩年來更是鮮少有公開消息。
11月29日下午,黎萬強在微信朋友圈發聲稱,自己正式離開小米了,說一聲道別,祝福小米越來越好。“近10年征程,感謝雷總,感謝小米并肩作戰過的兄弟們,感謝所有媒體朋友、合作伙伴的抬愛和支持,還有天南海北給過我建議和鼓勵的米粉朋友!還有我老爸5點摸黑起來煮的那鍋開業小米粥,謝謝這滾燙沸騰的10年!”
雷軍的兩次自救
經歷了2015年的低谷后,雷軍在2016年進行了一系列調整,除了人事方面召回老將黎萬強,他還出任中國區總裁,親手抓過供應鏈和手機業務。一年后小米終于成功扭轉局勢,在全球市場重回增長。
雷軍事后曾復盤小米當時遇到的困難:線上市場遭遇惡性競爭;專注線上,錯過了縣鄉市場的線下換機潮;高速成長帶來的管理挑戰。
而黎萬強此次離開正值小米再次走到瓶頸的時點。相比于2016年,擺在小米面前的困難似乎更為艱難。小米需要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、遭遇瓶頸的線上渠道和遲遲打不開局面的線下市場、以及公司上市后更為復雜的管理問題。
對小米來說重要性不言自明的中國區手機出貨量,剛經歷了連續四個季度的下滑,第三季度市場份額已跌至10%以下。小米兩天前剛公布的最新一季財報,盡管營收和利潤雙增,卻難掩手機業務收入下滑的隱憂。
中國手機市場早已進入存量競爭的階段,華為的迅速增長讓其他手機廠商,尤其是作為華為最直接競爭的小米承壓,眼下,雷軍只能押寶于即將到來的5G換機潮。除了技術、產品方面的準備,組織架構和人事方面的匹配也必不可少。
頻繁的組織架構和人事調整是小米2019年的主題。據《深網》統計,今年以來,小米已進行了至少13次組織架構或人事調整。這些頻繁的調整主要圍繞手機業務展開,包括中國區業務和線下渠道、海外市場以及技術研發。
在中國區業務方面。5月17日,小米發布新的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任命,雷軍出任中國區總裁,全面負責中國區業務開展和團隊管理,前任總裁王川則轉任大家電業務部總裁。
在線下渠道方面。6月18日,雷軍在一場小米內部的閉門干部動員會上,提出要把握住5G,用“IoT+雙品牌”的戰略,三年決勝中國市場。小米為此設立50億專項資金,用于渠道建設。
對于本次重大的人事調整事件。雷軍解釋,明年是小米5G業務的沖鋒年,也將是小米推動“手機+AIoT”的關鍵年,小米需要更強有力的集團管理支撐,需要干部輪崗機制持續帶來的組織革新活力。為此,經管理層討論決定,作出新一輪的集團干部任命。
雷軍的此次人事調整具體如下:
1.林斌擔任集團副董事長,并繼續兼任手機部總裁,向CEO匯報。
2.王翔晉升集團總裁,負責集團職能平臺,并協助CEO負責集團運營,向CEO匯報。
3.周受資出任國際部總裁,向CEO匯報。董事會已成立專項小組,近期選聘新的CFO。在新的CFO到崗前繼續兼任CFO。
4.盧偉冰出任中國區總裁,繼續兼任Redmi品牌總經理,向CEO匯報。
5.何勇晉升集團副總裁,負責政府事務部、行政部和區域拓展部,向集團總裁王翔匯報。
6.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因個人原因離職,改任高級顧問。
7.高級副總裁祁燕因個人要求正式退休,改任高級顧問。
而從高層的大調整中,也能觀察出雷軍在人事管理和具體業務層面的思考。
一方面,為了保持隊伍戰斗力,雷軍希望保持管理層年輕化。此次調整中,周受資和盧偉冰兩位年輕高管均得到升職,而像黎萬強這樣的聯合創始人則被“杯酒釋兵權”,逐漸退居幕后或離職。截止目前,小米的8位聯合創始人(雷軍、林斌、黎萬強、周光平、劉德、洪鋒、黃江吉、王川)中的3位(黎萬強、周光平、黃江吉)已離開公司,而除雷軍外的其余四位聯合創始人中,僅有大家電業務部總裁王川負責具體業務。
另一方面,雷軍希望在穩住國內市場的同時,加大對海外市場的投入。此次調整中,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升任中國區總裁,此前該職位由雷軍兼任。盧偉冰年初加入小米后,經歷了小米雙品牌戰略調整期,其負責的Redmi品牌旗下紅米K20等多款手機銷量可觀。內部人士告訴《深網》,“盧偉冰加入小米后融入得非常好,微博風格也越來越“小米化”,雷總對他非常信任。”
在國內市場承壓的情況下,小米對海外市場的重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。從小米最近幾季財報來看,海外市場的快速增長成功穩住了小米手機的整體出貨量。此次調整中,CFO周受資出任國際部總裁,而此前負責國際業務的王翔升任小米集團總裁,正是因為小米在海外市場表現出色。雷軍對王翔的評價是,“國際業務表現極為出色。”
11月29日下午,小米集團進行了新一輪人事任命。其中王翔晉升為集團總裁,盧偉冰出任中國區總裁,何勇晉升集團副總裁,而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因個人原因離職,改任高級顧問。
雷軍在發給全體員工的內部信中表達了對黎萬強的感謝,“感謝阿黎創業以來的長期付出和巨大貢獻。阿黎帶領MIUI、小米網(小米銷售與服務體系)、小米品牌市場體系等多項業務持續開荒,在商業模式驗證執行、企業文化及品牌建設等多個領域,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”雷軍還在個人朋友圈表示,希望“阿黎從此徹底放飛自我,快意人生。”

黎萬強是小米的核心聯合創始人之一,小米創業時那鍋著名的小米粥,就是黎萬強老爸凌晨五點摸黑起來煮的。雷軍曾回憶,2009年年底,黎萬強離開金山后找到他,說想去玩商業攝影。他告訴黎萬強,自己計劃再創業,要不要一起干。黎萬強不假思索就答應了。
2010到2012年,黎萬強負責MIUI整體研發、設計和運營,2011年組建小米網,負責小米手機的運營、營銷、服務、電商、物流等業務,其間,還創造了包括F碼、米粉節、手機控等等與小米相關的熱詞。
系統、硬件和電商平臺被認為是小米互聯網模式的三個必要條件,而一手打造了MIUI和小米網的黎萬強可謂功不可沒。雷軍曾評價他“小米創業五年,阿黎已成功拓荒兩次。”
黎萬強另一個被廣為人知的身份是暢銷書《參與感》的作者。在這本于2014年8月出版的書中,黎萬強講述了小米創業幾年間的故事,并和盤托出自己總結的“參與感三三法則”:三個戰略:做爆品,做粉絲,做自媒體;三個戰術:開放參與節點,設計互動方式,擴散口碑事件。
2014年前后正是小米互聯網手機模式的鼎盛時期,《參與感》很快成為業內學習小米模式的必讀書目,并在隨后取代了雷軍“專注、極致、口碑、快”的互聯網模式七字訣,成為外界提及小米時的高頻詞匯。黎萬強的影響力達到頂峰。
盡管這本書得到了雷軍本人的親筆作序,但在一些行業觀察人士看來,這本書此后開始對內部有些幫助。知情人士向《深網》透露,小米不久后便不再鼓勵在公司內部傳播這本書。
《參與感》正式出版三個月后,黎萬強離開小米閉關學習,直到2016年初才重新回歸。
黎萬強二進二出
年初,受制于高通810發熱問題,小米計劃發布的小米5不得不臨時變身為小米Note,此后又傳出小米Note銷量不佳、產線砍單的問題。年中,紅米Note 2屏幕供應商從夏普更換為天馬引發誠信危機的“屏幕門”事件。年底,又曝出小米1代空氣凈化器產品質量不合格。
禍不單行的是,當年負面纏身的小米,估值也受到了質疑,各種唱衰小米的聲音持續不斷:“小米手機不再發燒了”、“小米就是個屌絲機”、“小米的產品節奏亂了”、“小米就是個百貨公司”,有友商甚至說“小米五年后肯定消失”。
市場和輿論上的不利消息、友商的兇猛進攻,創業5年一路狂飆的小米首次銳氣受挫。2015年,小米沒有實現每年一輪的融資,也沒有一年一度的小米手機發布,而以往4年,小米1代、2代、3代、4代手機每年都能如約而至。小米的國內市場份額出現下滑,在國際市場也被最大的競爭對手華為超越,全年8000萬臺出貨量的目標,最終也沒能完成。
雷軍壓力不小,2015年11月底的小米年度發布會上,雷軍首度在公眾面前淚流,“在經歷了兩個多月的尋找之后,我們終于找到了這句話:我所有的向往!”燈光暗淡,雷軍哽咽離場。
相比雷軍,那一年作為旁觀者的黎萬強要輕松不少。據媒體報道,黎萬強有段時間在北京順義的家中,反復地看梭羅的《瓦爾登湖》和瓦茨的《心之道:致焦慮的年代》,還自駕去了一趟云南,拍照、發呆、思考人生,就像個文藝青年一樣。
在順義的溫榆河邊,黎萬強意外地發現,把花與草地倒過來看,竟然可以組成一個星空,他干脆拍攝了幾萬張同系列的照片,最后精心挑選出了23張,舉辦了一場“花與樹的星空”主題影展,順便公開談論和反思了他的中年危機。
在影展之前,黎萬強即將回歸小米的傳言就一直不斷,而在那次影展上,他略顯突兀的回應稱,“最近有很多傳言,但這里我要告訴你們一個消息,年底,我要回到小米。”在全場的掌聲中,黎萬強接著說到“感謝我的老大、我的老師。”聲音有些哽咽的他又接著說了一遍“感謝我的老大、我的老師。”說罷,便向雷軍走去,眼里泛著淚光。
對于小米面對的挑戰,黎萬強當時對《財經》雜志表示,這一年小米最大的變化,是挑戰變大,節奏加快,不管是輸出還是輸出之后的緩沖期都變短了。“以前用十天時間做一件事情現在只給你三天時間,信息傳播面臨很大的挑戰。我們的品牌需要進化,以前的玩法需要升級,需要嘗試新的東西、新的渠道。”
8月的那場影展后,關于“黎萬強回歸能否振興小米”的討論就一直未結束。2016年1月4日晚,黎萬強正式發出閉關結束回歸小米的微博,隨后迅速引來圍觀。
不過事后看來,外界似乎高估了黎萬強所能發揮的影響力。黎萬強回歸后主要負責與手機線并不相關的小米影業。對于小米布局影視,外界當時的普遍看法是,一方面有利于充實自家電視產品的內容生態,另一方面瞄準未來千億的市場規模,是做高小米整體估值的有效辦法。
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,小米影業一年多時間代表作品寥寥,隨后便被砍掉。黎萬強也從回歸時被寄予厚望的走向臺前,再次回歸幕后,近兩年來更是鮮少有公開消息。
11月29日下午,黎萬強在微信朋友圈發聲稱,自己正式離開小米了,說一聲道別,祝福小米越來越好。“近10年征程,感謝雷總,感謝小米并肩作戰過的兄弟們,感謝所有媒體朋友、合作伙伴的抬愛和支持,還有天南海北給過我建議和鼓勵的米粉朋友!還有我老爸5點摸黑起來煮的那鍋開業小米粥,謝謝這滾燙沸騰的10年!”
雷軍的兩次自救
雷軍事后曾復盤小米當時遇到的困難:線上市場遭遇惡性競爭;專注線上,錯過了縣鄉市場的線下換機潮;高速成長帶來的管理挑戰。
而黎萬強此次離開正值小米再次走到瓶頸的時點。相比于2016年,擺在小米面前的困難似乎更為艱難。小米需要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、遭遇瓶頸的線上渠道和遲遲打不開局面的線下市場、以及公司上市后更為復雜的管理問題。
對小米來說重要性不言自明的中國區手機出貨量,剛經歷了連續四個季度的下滑,第三季度市場份額已跌至10%以下。小米兩天前剛公布的最新一季財報,盡管營收和利潤雙增,卻難掩手機業務收入下滑的隱憂。
中國手機市場早已進入存量競爭的階段,華為的迅速增長讓其他手機廠商,尤其是作為華為最直接競爭的小米承壓,眼下,雷軍只能押寶于即將到來的5G換機潮。除了技術、產品方面的準備,組織架構和人事方面的匹配也必不可少。
頻繁的組織架構和人事調整是小米2019年的主題。據《深網》統計,今年以來,小米已進行了至少13次組織架構或人事調整。這些頻繁的調整主要圍繞手機業務展開,包括中國區業務和線下渠道、海外市場以及技術研發。
在中國區業務方面。5月17日,小米發布新的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任命,雷軍出任中國區總裁,全面負責中國區業務開展和團隊管理,前任總裁王川則轉任大家電業務部總裁。
在線下渠道方面。6月18日,雷軍在一場小米內部的閉門干部動員會上,提出要把握住5G,用“IoT+雙品牌”的戰略,三年決勝中國市場。小米為此設立50億專項資金,用于渠道建設。
對于本次重大的人事調整事件。雷軍解釋,明年是小米5G業務的沖鋒年,也將是小米推動“手機+AIoT”的關鍵年,小米需要更強有力的集團管理支撐,需要干部輪崗機制持續帶來的組織革新活力。為此,經管理層討論決定,作出新一輪的集團干部任命。
雷軍的此次人事調整具體如下:
1.林斌擔任集團副董事長,并繼續兼任手機部總裁,向CEO匯報。
2.王翔晉升集團總裁,負責集團職能平臺,并協助CEO負責集團運營,向CEO匯報。
3.周受資出任國際部總裁,向CEO匯報。董事會已成立專項小組,近期選聘新的CFO。在新的CFO到崗前繼續兼任CFO。
4.盧偉冰出任中國區總裁,繼續兼任Redmi品牌總經理,向CEO匯報。
5.何勇晉升集團副總裁,負責政府事務部、行政部和區域拓展部,向集團總裁王翔匯報。
6.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因個人原因離職,改任高級顧問。
7.高級副總裁祁燕因個人要求正式退休,改任高級顧問。
而從高層的大調整中,也能觀察出雷軍在人事管理和具體業務層面的思考。
一方面,為了保持隊伍戰斗力,雷軍希望保持管理層年輕化。此次調整中,周受資和盧偉冰兩位年輕高管均得到升職,而像黎萬強這樣的聯合創始人則被“杯酒釋兵權”,逐漸退居幕后或離職。截止目前,小米的8位聯合創始人(雷軍、林斌、黎萬強、周光平、劉德、洪鋒、黃江吉、王川)中的3位(黎萬強、周光平、黃江吉)已離開公司,而除雷軍外的其余四位聯合創始人中,僅有大家電業務部總裁王川負責具體業務。
另一方面,雷軍希望在穩住國內市場的同時,加大對海外市場的投入。此次調整中,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升任中國區總裁,此前該職位由雷軍兼任。盧偉冰年初加入小米后,經歷了小米雙品牌戰略調整期,其負責的Redmi品牌旗下紅米K20等多款手機銷量可觀。內部人士告訴《深網》,“盧偉冰加入小米后融入得非常好,微博風格也越來越“小米化”,雷總對他非常信任。”
在國內市場承壓的情況下,小米對海外市場的重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。從小米最近幾季財報來看,海外市場的快速增長成功穩住了小米手機的整體出貨量。此次調整中,CFO周受資出任國際部總裁,而此前負責國際業務的王翔升任小米集團總裁,正是因為小米在海外市場表現出色。雷軍對王翔的評價是,“國際業務表現極為出色。”
上一篇:孟晚舟:你們的溫暖,是照亮我前行的燈塔
下一篇:深度剖析豐田的管理思路

考察研學聯系方式/參觀預約申請
- 聯系電話:010-52463211
- 聯系手機:13661395399
- 聯系人:萬斌老師
考察公開課推薦
- 2025年公開課考察計劃
- 2025年11月24-25日 對標阿里巴巴&抖音&網易 學企業出海營銷實戰
- 2025年8月21-22日 考察領軍企業出海秘籍 對標華為、聯想、傳音 出海實戰案例
- 2025年5月12-13日 中國企業出海營銷的制勝之道 考察美的、名創優品、希音
- 2025年7月12-13日 北京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、京東 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3月28-29日 上海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2月21-22日 深圳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4月21-22日 揭秘品牌背后的創新營銷密碼 對標小紅書、抖音、瑞幸咖啡、東鵬特飲
- 5月19-20日 對標上海星巴克、東鵬特飲、霸王茶姬、泰山原漿 學習智慧零售打造
- 2025年4月28-29日 走進北京阿里&智譜&京東&華為 對標AI賦能企業增長的新紀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