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科郁亮帶80人赴百度學習
2015-01-27 10:25:13 來源: 點擊:
自2013年以來,萬科多次去互聯網企業考察,一系列的考察中,萬科了解了阿里、騰訊等互聯網公司最重要的思維是渠道、生態體系,互聯網能夠做到快速反應,并且是工業時代的王者無法接受的,萬科會考慮用移動互聯

自2013年以來,萬科多次去互聯網企業考察,一系列的考察中,萬科了解了“阿里、騰訊等互聯網公司最重要的思維是渠道、生態體系”,“互聯網能夠做到快速反應,并且是工業時代的王者無法接受的,”萬科會考慮“用移動互聯網思維改造萬科”。其實對于萬科而言,所有問題中最本質的還是在于萬科如何從“賣房子”到讓用戶“用房子”。
以下是萬科考察百度的實錄。
片刻之后,百度副總裁朱光出現在臺上,開始講百度的歷史與未來。
說實話,筆者是技術白癡,基本上沒聽懂,只記得這么幾句:
百度名字來自辛棄疾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;
奠定百度技術基礎的是李彥宏的“超鏈分析”,1999年獲美國專利;
企業的核心價值觀:簡單可依賴;
百度最寶貴的是人才成長機制(他特意補充了一句“不是人才,是機制”)。
當然,聽不懂沒關系,在筆者看來,眾人熱議、占據各大媒體頭條對企業未必很重要,有時甚至適得其反,企業經營中最有價值的工作往往沒有新聞價值,或不能有新聞價值。當大家上百度網站不是為了查信息,而是測試網絡通不通時,也就無須格外強調“簡單可依賴”了。這類企業要做的不是酒,也不是糖,而是空氣。
朱光的演講中,讓筆者比較感興趣的一張PPT說的是:百度也在轉型。
大意:PC時代,百度做的是連接人和信息,但在移動時代,百度要連接人和服務。
如果此言不虛,百度與另外兩家的邊界將有一番拉鋸戰,回看BAT三家,騰訊的看家本領是連接人與人;阿里的看家本領是連接人與物;百度的看家本領是連接人與信息,目前的情況是,無論打車還是各類寶寶、支付工具,大家都想吃服務這塊大蛋糕,但跳出自己的主場卻絕非易事,為求速度,大家轉而購買能力、流量或現成產品。在這一邏輯上,互聯網公司與傳統行業的區別,不在于學習曲線的有無,而在于學習曲線的斜率。互聯網公司的高斜率、低試錯成本,羨煞萬科等傳統行業公司。
對于互聯網三國殺,外行評論到此為止。略去技術細節,當天在場萬科高管提問的焦點,是百度轉型的動力與機制。借他人酒杯,澆自己塊壘。
\
回答問題的是中場趕到的李彥宏(上圖右一),他一身IT男打扮,翻毛皮鞋、休閑褲,綠色毛衣甚是扎眼。回答起問題來反應極快——真人版的“百度知道”。筆者把當天的問答以最簡形式整理如下:
萬科問:百度要創新時,如何從組織上搭建團隊?
李彥宏答:不會搭建創新部門或一套流程,靠文化。
問:百度有100萬美元的“百度最高獎”獎勵創新。為什么中層以上不能參加?
答:對于中高層,公司給他的已經足夠多了。
問:百度的盈利模式?
答:廣告模式。
問:創新經常是破壞性的,新老業務會有沖突,有何機制扶植新業務?
答:要轉型,該犧牲的收益要犧牲,一定要有這個決心,未來的日子才會慢慢好過起來。當你真的信了你要鼓勵的東西,執行起來并不難。很多時候搖擺并不是舍不得短期利益,關鍵在于你信不信。
問:百度有戰略辦,最后決策是誰做的?
答:大的決策還是我來做,戰略辦相當于參謀部。
問:百度轉型最難的是什么?
答:轉型最難的是不確定性,市場變化快。
問:百度決策的基準出發點是什么?其中有多少與財務指標相關?
答:我對收入、利潤、未來三年的增長花的精力并不是很多,我最最關注的東西是我們的東西會不會被市場認可,比如昨天的移動搜索量、PC搜索量,團購流水……一旦你的東西被市場認可了,自然會有收入。
問:百度對創新失敗者的態度?
答:創新成功有獎勵,創新失敗無懲罰。
問:百度為何要“走出去”?
答:從來沒有覺得百度是一家只做中國市場的公司。
問:Google曾用職業經理人主政,百度一直是你自己來做,其中的考慮?
答:一個迅速變化的市場中,CEO最大的本事是對變化作出判斷,但這正是職業經理人不擅長的。
回答完這個問題,冷場片刻。當天的主持人、百度副總裁兼CEO助理梁志祥情商了得,反主為客,把上面幾個問題攢成一團,回頭拋給郁亮:萬科轉型中最大的挑戰和轉型的思路是什么呢?
郁亮說,我們來百度,就是為找到那條路的。
眾人笑——只因說來話長。
不過,郁亮說,一年前開始一連串的走訪學習,給我們很多啟發。
這句話讓筆者心念一動,作為“好記性不如爛筆頭”的死忠派,電腦里存有過去一年萬科訪學的所有文字,此刻翻開訪問騰訊、小米和百度的記錄回看,似乎妙處不在對方的回答,而在聽眾的問題:
訪騰訊問馬化騰(2013年12月9日)
問1:騰訊如何看未來住宅與互聯網的結合?
問2:如何看待微信與QQ的關系?
問3:業界不少人稱騰訊在模仿,騰訊對IT創新有何看法?
問4:騰訊是否處于行業壟斷地位?
訪小米問雷軍(2014年2月11日)
問1:怎么用互聯網組成你的公司架構,包括戰略和品牌?
問2:小米是否只專注于硬件市場?
問3:能否用互聯網模式讓粉絲做出一個文化綜合體?
問4:什么是你的對手絕對沒有的?什么是對您的商業模式最大的威脅?
問5:怎么看待未來各種生態圈之間的競爭?
問6:將來小米肯定會長大,你在管理模式上有什么準備?
訪百度問李彥宏(2014年12月26日)
提問高頻詞:“轉型”、“創新”、“決策”。(詳見上文)
與其說是提問,不如說是自問。筆者不想在這里貿然演繹出什么結論,感興趣的粉絲,可以與筆者在萬周微信接著聊,直接回復后臺即可。

上一篇:阿里金控版圖漸顯 互聯網金融進入三國時代
下一篇:淘寶”假貨“之爭

考察研學聯系方式/參觀預約申請
- 聯系電話:010-52463211
- 聯系手機:13661395399
- 聯系人:萬斌老師
考察公開課推薦
- 2025年公開課考察計劃
- 2025年11月24-25日 對標阿里巴巴&抖音&網易 學企業出海營銷實戰
- 2025年8月21-22日 考察領軍企業出海秘籍 對標華為、聯想、傳音 出海實戰案例
- 2025年5月12-13日 中國企業出海營銷的制勝之道 考察美的、名創優品、希音
- 2025年7月12-13日 北京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、京東 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3月28-29日 上海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2月21-22日 深圳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4月21-22日 揭秘品牌背后的創新營銷密碼 對標小紅書、抖音、瑞幸咖啡、東鵬特飲
- 5月19-20日 對標上海星巴克、東鵬特飲、霸王茶姬、泰山原漿 學習智慧零售打造
- 2025年4月28-29日 走進北京阿里&智譜&京東&華為 對標AI賦能企業增長的新紀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