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信重工任沁新:轉型路上
2015-04-10 09:41:18 來源: 點擊:
新常態下,傳統企業該如何轉型?這是本屆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多次提及的內容。 然而,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是,面對新環境老牌國企要如何轉型? 作為中信重工的掌門人,任沁新自然最有發言權。在他看來,目
新常態下,傳統企業該如何轉型?這是本屆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多次提及的內容。
然而,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是,面對新環境老牌國企要如何轉型?
作為中信重工的掌門人,任沁新自然最有發言權。在他看來,目前很多企業對未來形勢的判斷依然模糊,“就像隔著一道霧霾墻,看不清,也不知道怎么走。”“大多數企業的狀態都是‘熬’,都期望能熬過這幾年。但是,這種熬的思想是非常可怕的!”
任沁新說這話并非危言聳聽,對他而言,轉型已經不是新問題。
“不換腦袋就換人”
早在2004年,任沁新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。當時,他被任命為中信重工總經理。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體格龐大、思想守舊、缺乏市場活力的大國企。
中信重工作為老牌國企,過去是靠計劃吃飯,國家讓生產什么企業就生產什么,上級讓生產多少,企業就生產多少。改革開放之后,靠計劃吃飯的道路已經走不下去了,大國企的諸多弊病也不斷顯現,包括任沁新在內的管理層都深感,“不轉型只有等死!”
就像大船在水中轉身,大國企的轉型也并不容易。“很多企業轉型失敗并不是方向選錯了,而是阻力太大,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,轉型尚未成功就已經夭折了!” 因此,任沁新提出轉換思路,以市場為導向。對于那些冥頑不靈者,就只能“請出去”,“不換腦袋就換人!”為了減少阻力,他甚至要求在公司內部對于轉型這件事,絕不爭議,絕不討論,只管去轉。
如何轉換員工思路?如何激發企業活力?如何提升技術實力?如何吸引優秀人才?這是任沁新經常要思考的問題。一邊想,一邊大刀闊斧的干。
籌建礦山重型裝備實驗室;籌建技術研發中心;建立人才吸引機制和研發激勵制度;改善人力資源結構。用他自己的話說,“能用的招數都用了!”
將目標定在“云層之上”
在發展目標上,任沁新提出了“云層之上”理論。他說,翱翔藍天,云層之下群山林立,企業很容易被低水平的惡性競爭所淹沒,而一旦穿越云層之上,視野里就只有少數的幾座山峰了。而轉型就要緊盯著這云端之上風光無限的奇妙風景,唯有如此,企業才能進入全球第一方陣。
就這樣,中信重工開始了追趕的征程。十年間,企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。這家曾經13年沒買過一臺新設備,9年沒進過一個新人的傳統老國企,逐漸可以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,并贏得了必和必拓、淡水河谷、中國黃金等一批聲名顯赫的客戶。
隨著企業實力的提升,以及大環境的變化,定位高端的“云層理論”也逐步演變成三大轉型(從制造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轉型;從主機供應商向成套服務商轉型;從本土化企業向國際化企業轉型)。
2013年,中信重工(601608)在重機行業一片風聲鶴唳的當下,是為數不多幾家仍有盈利的企業之一。讓人更高興的是,中信重工的新產品對銷售收入的貢獻率達到74%,新增訂單中,國際訂單和成套合同分別占51%和64%,計劃指標初步實現。
識“勢”與創新,一個都不能少
任沁新說:“傳統制造企業必須認清形勢,整個世界的變化日新月異,不斷有新東西沖擊著傳統的觀念,有些甚至是顛覆性的,如果不關注這一點,企業很可能會走上死路。”
面對經濟發展的快節奏,任沁新有時甚至感嘆“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”。從電商對實體店的沖擊上,從太陽能薄膜技術對能源產業的顛覆上,任沁新看到了技術進步的力量。
任沁新談到:太陽照射地球每88分鐘產生的能量就可以供全球人類使用一年。隨著太陽能薄膜技術的成熟,不僅晶硅產業,風電產業,甚至傳統的石化能源都將受到強烈的沖擊,目前國外一些新興公司正在研發綠色能源互聯網,未來,每家每戶資產能源將達到60%、70%,每個人都將成為再生能源的生產者,現有的能源模式將徹底被顛覆。
“誰能想到石油能跌到五十多美金!”在任沁新看來,油價大跌的背后,不僅有歐美制裁俄羅斯的政治因素,還有再生能源技術的進步的因素。
而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近期的一席話恰好從旁印證了他的判斷。傅成玉說,“未來十五年,中國的石油可能是免費的,加油站可能需要靠附加服務才能賺錢。”
伯利恒的啟示
在任沁新看來,不管現在多輝煌的企業,都要敬畏技術帶來的顛覆性!提早布局,方能基業長青。
2010年,任沁新去美國考察,一次偶然的機會,他參觀了伯利恒鋼鐵廠工業博物館。這次參觀讓他大為觸動。伯利恒曾經是美國第三大鋼鐵公司,一度是美國工業實力的象征。人們熟悉的美國金門大橋,就是伯利恒在上世紀30年代的杰作。二戰期間,羅斯福總統曾要求伯利恒一天要保證供應一艘戰艦,結果伯利恒開足馬力,一天內就交付了四艘戰艦。但是,到2001年,伯利恒卻因為連年虧損,不得不宣告破產。由于拆除工廠耗資巨大,這里便被改造成了一個工業博物館,原來廠區的辦公樓和生活設施也被改造成賭場和奧特萊斯。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破敗相比,不禁令人唏噓感嘆。
任沁新總結伯利衰落的原因:一方面是大環境變化,需求萎縮。“美國已經完成了重工業化發展,國內需求沒有了,美國不用煉鋼了,尤其不用礦石煉鋼了。”另一方面,伯利恒沒有及時轉型。“這個企業太大了,每一任管理者都不相信它會倒掉,都抱有一種幻想,我能救活它,而且他們不斷說服投資人去增加投資,最后害了所有的投資人。”
任沁新指出,伯利恒的教訓值得中國企業借鑒。近兩年,國內淘汰落后產能,關閉了諸多鋼廠,但是,環境問題、產能過剩、結構調整等問題仍沒解決好,原因就在于中國的鋼鐵業已經不是一般的產能過剩,而是嚴重的產能過剩。
“以中厚板合金為例,價格已經降到每噸三千多元,相當于五年前廢鋼的價格,這種產能不退出,就會出現惡性競爭,惡性競爭會導致價格體系的紊亂,價格一亂,結構調整就會成為一句空話。”任沁新表示,新常態下,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、發展目標都已經變了,企業要順勢而為,轉型勢在必行。
啃下“變頻”硬骨頭
但是,怎么轉?向哪轉?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答案。 “每個企業就像每個家庭是不一樣的,有悲歡離合,有幸福不幸福,我覺得,轉型一定要結合各個企業的情況,但是,一旦決定了轉型,就要義無反顧,時間不等人。”
德國已經布局工業4.0了,任沁新不想中國制造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被拋在后面。經過研究探討,他們將業務類型延伸到變頻領域。變頻是架接重型裝備和生產工藝的橋梁,是實現工業自動化、信息化的重要媒介。任沁新深知,要想實現工藝、裝備和控制的的完美結合,使裝備始終能夠智能的、高效的工作,中信重工就必須啃下變頻這塊硬骨頭。
為此,任沁新做了各種嘗試:從考察學習到內部討論,從干部洗腦到觀念轉變,從人才引進到架構調整,“各種招數能用的全用了”。
2014年8月8日,中信重工與陜鼓集團、湘電重裝等九家客戶簽署了高壓變頻合作協議。
中信重工總經理俞章法表示,變頻器只是一個開始,中信重工還將延伸到工業自動化控制的產業鏈條,進軍電力電子行業,從機械驅動到電子驅動的突破,將給中國裝備制造業帶來一場革命。
趕超對手,只能靠創新驅動
目前,在變頻領域,與中信重工較量的都是聲名顯赫的國際大公司,ABB、西門子和GE。任沁新發現,中信重工與西門子走的是一條路,但是路徑卻截然相反。西門子是從電器元器件到控制系統再到主機,中信重工是從主機到控制系統再進入核心電器元器件。要想趕超他們,只能靠創新驅動。
為此,中信重工與中科院自動化所共同組建了智能控制系統聯合實驗室。就在今年兩會前,實驗室在北京中科院自動化所正式揭牌。據了解,未來實驗室將在五方面上發力:精密檢測與傳感技術、高速高精度伺服驅動技術、嵌入式智能系統、機器人集成應用系統、數據挖掘與分析利用。
在揭牌儀式上,任沁新表示,那種勤勤懇懇、埋頭苦干就可以做大做強的日子已經過去了,現在埋頭苦干只能做大,要做強還要依靠技術,要靠創新驅動。通過技術的創新融合,才能帶動裝備制造業向自動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方向轉型。
布局機器人與3D打印
任沁新很相信技術,無論是對于機器人技術還是3D打印技術,他都充滿了興趣。在他看來,機器人替代人工未來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,尤其是在采礦、救災、巡檢等高危環境作業的時候,機器人比人更有優勢!
對于3D打印的應用,任沁新也看得更遠,他說:“我們要突破的就是,如何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大型裝備的核心部件制造上。
“怎么利用金屬打印來復制,這個一旦突破,今后我們就不用像現在這樣做一個很大的實體廠,制造完了以后再千里迢迢運到用戶現場。今后3D打印實現網絡化以后,把用戶的設備在當地打印,當地應用,生產的周期和成本都會大幅度降低。”
深耕制造業40年,任沁新希望能將中信重工做成一個偉大的、令人敬仰的企業。“重工制造是一個國家脊梁,要想做強,不可能一觸而就,要一批一批人專注的去做,要耐得住寂寞,耐得住失敗。當你走了一段很長的路以后,你會發現,你已經不再仰視別人,而被更多的人仰視。”
成績面前,任沁新不敢居功,轉型對于企業而言是個長遠話題,因為時代要變化,企業要想保持競爭力,就要與時俱進。
“國企改革”仍在路上
目前,擺在任沁新面前的還有一個新挑戰,就是“國企改革”,作為上市公司,中信重工已經成功的參與了第一次國企改革。眼下,國企正面臨第二輪改革浪潮。
任沁新談到他對國企改革的理解:“什么叫改革?涉及到體制和機制的才稱之為改革。改革的目的是什么?改革的目的一定是要激活機制,激發活力。”
在任沁新看來,與私企相比,國企在投資機制、人事機制、薪酬機制、淘汰機制等方面還不夠靈活,都需要通過改革來進一步激活。
在投資機制方面,對于國企,即使是上市公司,投資也需要向國家報備,“股權發生任何變化要經過財政部的審批。”
在人事方面,雖然已經政企分開,但是國企領導人的任命仍需要上級部門批準。不僅領導人,甚至副總、助理都需要上級部門的考察、任命。
在薪酬方面,高管的薪酬,包括普通員工的薪酬企業不能自己定,“工資總額有籠子,給你分多少,你就發多少。”
在淘汰機制方面,國企即使是效益不好,甚至虧損,也不能輕易辭退員工,或者裁員。此外,國企還要承擔保證就業、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等社會責任。
任沁新稱,國企包袱重,不是國企人抱怨,而是不爭的事實。他期待,新一輪的國企改革,能幫助國企解開束縛,走上發展的快車道。(文/搜狐財經 魏喆)
上一篇:用友王文京,中關村的“老革命”
下一篇:傳統銀行全面試水互聯網金融 專家:將來或是主力軍

考察研學聯系方式/參觀預約申請
- 聯系電話:010-52463211
- 聯系手機:13661395399
- 聯系人:萬斌老師
考察公開課推薦
- 2025年公開課考察計劃
- 2025年11月24-25日 對標阿里巴巴&抖音&網易 學企業出海營銷實戰
- 2025年8月21-22日 考察領軍企業出海秘籍 對標華為、聯想、傳音 出海實戰案例
- 2025年5月12-13日 中國企業出海營銷的制勝之道 考察美的、名創優品、希音
- 2025年7月12-13日 北京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、京東 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3月28-29日 上海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2月21-22日 深圳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4月21-22日 揭秘品牌背后的創新營銷密碼 對標小紅書、抖音、瑞幸咖啡、東鵬特飲
- 5月19-20日 對標上海星巴克、東鵬特飲、霸王茶姬、泰山原漿 學習智慧零售打造
- 2025年4月28-29日 走進北京阿里&智譜&京東&華為 對標AI賦能企業增長的新紀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