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為HRVP給新員工的寄語
2017-07-25 13:00:23 來源: 點擊:
來源:《華為人》
非常榮幸能有這個機會與各位交流,給大家答疑解惑,同時更多地了解年輕人,了解你們對公司的期望。無論你們是社招、還是應屆,是做研發、市場、服務,還是其他一些崗位,我相信,你們都是在“勇敢新世界”的感召下加入華為的。
你們到華為來會有一段適應期,這與我們早年去海外時類似,希望大家積極調整。適應期間,光靠一個NEO(新員工入職引導培訓)培訓是不夠的,更多的是有好的心態,做好思想準備去迎接它。
公司從管理上也為這個適應過程做了一些安排。
第一,新進入的應屆畢業生,除了NEO與業務培訓,大家有機會通過6-12個月的“新員工交付實踐培訓”,快速地進入到為客戶服務的最前線去。
在進入公司的第一時間去直觀體驗華為如何在為客戶創造價值,一方面幫助你們建立在自己未來崗位上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;另一方面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過程中,最容易快速建立新老員工的磨合。只在辦公室里面,是最難適應磨合的;直接到一個面向客戶創造價值的、任務非常清晰的工作環境中去,融入公司和團隊相對會更容易一些。你們會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里,與未來會是不同部門的同事一起,奔著同一個清晰目標努力奮斗,這對于大家在公司的長期發展是有益的。其實,各位剛剛加入,在開始的半年到一年,很難真正創造價值;把您放到客戶服務工作中,公司承擔了額外的風險與投資,但這對公司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要。
第二,對于已經具有工作經驗的社招員工,職級在16-18的,公司有戰略預備和循環訓戰的機制。
你們剛進來沒有歷史包袱。公司現在十幾萬員工,很多在CT環境下積累的工作經驗,是有歷史負擔的。現在ICT的產業環境下,過去的很多經驗和技能不能支撐,甚至會阻礙他們對新生事物的吸收和理解,所以我們展開了持續的技能更新和觀念刷新。你們會有機會進入到這個循環中去,與大家一起重新建立面向未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理念,這也有助于你們快速理解公司的業務運作。
最后,我想解答一下很多新員工心中常有的問題:在華為已經成為這么巨大、成功、光鮮的公司的情況下,我還有沒有快速成長的機會?
首先,華為雖然走到了800、900億(美元)的規模,但是我們所處的產業環境和市場空間,將支撐公司再有一次更大的飛躍。其次,面向未來產業的變革,在相當長一段時間,公司需要重新打破平衡,激發這個組織的活力。在打破平衡的過程中,是一定要讓最優秀的人冒出來,并且被提拔,被破格提拔;各個專業,研發、市場、人力、財經等等。通過制度性流動和破格提拔讓后來加入公司的人才被組織看見。但是華為的人力資源機制是選拔的機制,而不是培養機制。如何被組織更早更準確地發現長處,到合適的崗位中去,是你們與人力資源體系共同的任務。
我希望大家大膽、積極地工作,抓住一切能夠鍛煉自己、提升自己的機會,積極爭取自己的未來,千萬不要小家碧玉、小富即安。我鼓勵每一位新加入華為的同事,懷著一顆勇敢的心,揣著一個偉大的夢想,在華為這個強大的平臺上,勇敢成就自己的事業!
下面是華為員工對李杰的提問:

NEO培訓有一本配套的書《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》。結合您個人經歷,華為走到今天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?為了預防“倒下”,未來5年戰略目標是什么?

李杰:一個企業基業長青,成功的要素很多。很多理論家,在事后分析大企業失敗的時候,總說是戰略選擇的失敗。當然很多企業的失敗,首先是戰略失敗,不斷的戰略選擇錯誤,導致在競爭中被淘汰。但是我認為,深層次的,是組織活力的喪失,是企業中的單個個體和人群的活力喪失。
90歲的人一定比19歲的人先死。如何讓一定規模的組織,在90歲的時候,還能像19歲的人那樣充滿活力呢?人無法做到,但組織可以做到,因為組織的活力,是由每個組成組織細胞的個人組成。
人的活力,包括個體的進取心、自我變革,決斷等等。組織的活力,體現在可以持續不斷地貼近最終用戶,持續不斷地問自己問題在哪里,持續不斷地聽得見批評。
當我們離客戶越來越遠,更喜歡復制過去成功經驗、沉浸于舒適區的時候,特別是領導層,我們就會在技術或商業革命到來時發生誤判。所以公司會通過激勵、流動、學習發展、調整組織等變革,防止板結,激活組織。
《熵減》的文章你們看了嗎?它來源于自然科學,但也深刻地反應了人類社會、企業發展的規律。所有系統都會趨向熵增,朝著穩態、沉淀、遲緩方向。人會衰老,遲緩;個體會趨向待在自己的舒適區;企業也一樣,會自然而然形成沉淀、板結與衰老。怎么解決?就要是人為的、不斷的、從外界施加力量來攪動。這個過程就是熵減,就是激發組織活力。
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呢?如果華為不能持續地熵減、不能持續地保持活力,按照自然規律,倒下的一定是華為。

在心聲上有一篇帖子叫做《華為,明天你拿什么和別人比拼——由我司資產負債率惡化引起的思考》,公司怎么考慮應對這些挑戰?我們拿什么來競爭?

李杰:一般公司,70%是警戒線。高科技公司,60%多的負債率,在正常水平。華為是高科技公司,又不上市,靠的是大部分員工的集體智慧,所以我們有一定的特殊性。
我們其實是小馬拉大車。我們不是上市公司,真正的凈資產并不高,所有員工擁有的加在一起,拉動的車有多大呢?2016年750億多、今年差不多900億美元。業界很難找到類似的例子。
至于拿什么來競爭?這與資產負債率沒有關系,我們也從來不是靠資本來競爭的。從1992、1993年開始,不斷有關于資本經營規模、負債率等的質疑,這么點資產,怎么發展? 10多年前,我們曾經出現過業務(收入)下滑;五、六年前遇到過業務增長、利潤不增長;現在遇到了業務增長、利潤增長,現金流緊張。未來肯定還有很多問題,但肯定不是所謂的“資產負債率”問題。
華為的競爭力,更多靠的是管理能力,靠的是戰略和技術的持續聚焦,靠的是人才。互聯網時代,人才對業務的關鍵性更大。我希望人才方面的管理優勢,能夠支撐公司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發展得更好。

目前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最大的挑戰是什么?

李杰:人力資源管理有四個階段。最初,HR只要滿足領導的管理要求,人力資源與財經,在企業里扮演著“大壩”。第二階段,HR不能光服務于領導以及制定政策,而是要支撐業務創造價值,成為業務的堅強伙伴,比如怎么找到并吸引優秀人才,持續提升員工的能力等等。我們從2009年開始,轉變到這個階段。到了第三階段,更進一步,要能夠隨著公司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解決方案,建立一個幫助員工持續發展的平臺,這就是人力資源牽引業務的發展。我們目前在二、三階段,第四階段就是人才管理驅動業務發展。
當前最關鍵的挑戰是我們自己組織隊伍的能力問題。第一,持續激發組織活力。包括靈活的組織設計,推動責任與權力前移;優秀干部的選拔和人才流動,實現人才輩出;導向沖鋒的分享機制;構建有助于員工持續奮斗的工作環境等。第二,要讓人力資源的關鍵舉措能支撐業務戰略目標達成,包括對組織、對項目、對人的考核,瞄準商業成功,有利于端到端協同;高質量的人才供應;促進現有員工的能力提升。第三,提升效率,促進經營。我們一定要實現人員費用增長要慢于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增長,只有這樣,才能實現公司長效經營。
未來,如果我們的成功是因為擁有了世界上最頂尖的人才,而這些人才最好的發揮了價值,那人力資源就走到了第四階段。

傳聞華為在清退34+的基層員工,我已經40歲了,公司對上了年紀的基層員工是怎么安排的?
李杰:清退34歲的“傳聞”你信不?你相信我就沒辦法回答你。我已經過了50歲,我們公司34歲以上的人也很多。有人亂造謠,慢慢跟的人越來越多。
首先我澄清一下。中國區每年都有選拔優秀員工去海外。我們做管理的人員精細到去算XX歲出去,待XX年再回來,回來XX歲,還可以繼續在中國區仍然很好地開展工作。主要是服務工程師,然后就被人拿出來當話題說,變成了“精彩的故事”。
在華為沒有絕對的年齡管理,但在不同的專業領域,不同的專業,年齡特點是不一樣的,這個叫做最佳時間、最佳角色、最佳貢獻、最佳回報。
比如說,研發,需要按照項目計劃完成代碼,銷售需要貼近客戶服務、投標或談判等,對體力要求高,員工趁年輕去做。有些崗位是需要時間、經驗、閱歷去積累的,比如維護工作、產品MKT工作、架構等,年齡大一些的更加成熟。希望員工在最適合的年齡段去做最適合他自己的工作,而不是在一個崗位上從年輕干到年老。

外界一直傳聞華為“狼性文化”、“加班文化”,我們的人文關懷有哪些,如何防止加班到過勞、極端情況?

李杰:華為還是一個小公司的時候,管理沒有那么精細,那時候任總晚上給我們送包子,晚上一起喝粥、喝肉湯等,公司小的時候,人文關懷更容易做,員工感受更好。
當公司快速增長,一下子到10萬人的時候,從管理規模上看,發生異常事件的概率也更大,而互聯網時代,很容易讓一件個案發酵、傳播、放大。
后來我們借鑒其他企業的優秀實踐,逐步建立員工健康管理體系,包括員工健康指導中心,在辦公場所和特定人群中配備相應醫療設施,落實員工體檢和體檢后的跟蹤管理。前段時間我們還在討論在更前端先進的技術創新,打造健康資源平臺,支持員工更好的保障身體和心理上的健康。
我們強調,“我的健康我負責”,所有員工重視自己、關注生命、關注安全。通過“3+1”,健康講座,各類生協活動,促進員工對健康的自我管理。
在項目的高峰期,主管、同事的關注與支持也很重要。2005-2007年,我在管GTS,那時公司海外發展最緊張,海外客戶剛剛開始接受我們,而壓力最大的是交付。在關鍵時刻要能頂上,交付要把網絡按時按質地交付、保障。當時建立了一種輪番沖鋒的機制,工作一個禮拜,去賓館休息,另一波人繼續頂上。現在回過頭來看,如果當年公司沒有頂下來,就不會有華為現在的產業地位。

我來自GTS,即將外派。您對外派的建議是?現在公司對海外外派員工的支持保障是?

李杰:工作方面,我建議您一定要去最有挑戰的工作的國家,簡單的地方得不到鍛煉。剛剛進入到市場體系的,去最直接能夠見到客戶、最直接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工作崗位,這些崗位將幫助你更快成長,比如在非洲,銷售人員很快就可以接觸到上至總統、各運營商的高層,而在發達國家,很長時間就只能見到二類運營商的技術經理。對銷售人員來說,艱苦區域就是成長最快的地方;技術服務人員,就是看哪兒的網絡最復雜,哪兒的服務最挑戰,比如泰國、德國、中國網絡,在這些復雜的業務環境、網絡環境中挑戰自我,提升自我。具體工作安排,與你的領導多溝通。
生活方面,現在全球各代表處的生活比過去強太多。首先解決好吃飯的問題。歐洲、非洲、中東、亞太,我們的食堂都是當地最好的中餐廳。其他生活保障,包括鍛煉、安全、網絡等,都在加強。

NEO培訓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核心價值觀。在課程中,大家也有很多激烈的碰撞討論。我的問題是,公司對文化或者核心價值觀的認可,是否考核?對于績效優秀,但價值觀不太匹配的員工,如何看?

李杰:我先澄清一下,公司的文化與核心價值觀不完全是一回事。
公司在核心價值觀上,是堅定不移地尋找同路人。核心價值觀“以客戶為中心、以奮斗者為本”,如果員工對這點不認同,不敢指望他會成為公司的同路人,他跟著公司走自己也會難受。與其這樣,員工的最好選擇是離開。“為客戶創造價值”的核心價值觀,在未來的治理架構中還會不斷強化。
但是文化不同,因為華為不是一個單一文化的公司,我們在不同階段、不同業務、不同團隊,都在不斷衍生出不同的文化特點。,如果有員工不適應華為的文化,我覺得正常。整體來看,可能有高績效文化,團隊合作的文化;不同的業務部門有不同的亞文化,比如研發強調工程師文化;市場一線的,服務文化,狼性文化,商業文化;消費者BG有自己的獨特的亞文化。
如果有些員工對現在所從事的崗位不適應,可以自己去申請調整崗位。
核心價值觀與文化,公司有針對這兩者的可衡量的管理。每年的組織氛圍調查,會面向每一位員工,了解大家對核心價值觀的看法,對組織的文化建設等反饋,為的是了解大家意見,促進部門與公司改進。大家要習慣這樣的改進反饋方式。
當然在心聲社區上面噴一噴,在《管理優化報》上寫文章都是很好的方式。每年接受員工溝通部關于公司管理的調查問卷,談你眼中的真實的華為,這也是一種方式。我也希望大家習慣并參與到這些方式中。
你們的反饋,能夠促進主管、組織、公司的管理改進。是在幫助我們的組織,也是幫助你自己。
我是通過財經在紐約的宣講會加入華為的。您覺得留學經歷的應屆生,優勢與劣勢分別是什么?如何利用我們的優勢為華為作貢獻?
李杰:你首先一個劣勢就是喜歡先劃人群,我沒有覺得有留學經驗的是一個人群,只是上了不同學校而已。我們往年是沒有招聘海外留學生的,是因為認為這些學生去美國留學肯定有自己的追求,像華為這樣的“苦逼”工作沒有人愿意干。后來慢慢有留學生愿意在華為做,那我們就擴大了留學生招聘數量。
語言也許是你們的優勢,實戰性比國內的學生強,在歐洲畢業的法語留學生去非洲國家,公司看到了效果。但是國內的應屆生,也能很快適應。
如果要我給一些建議的話,我希望留學生們首先學會吃苦。你們也許家里條件還不錯,但是你們的父母送你們出去讀書花了不少錢,希望你們能夠盡職盡責在華為工作。
華為在全球化的道路上面臨的主要挑戰?
李杰:華為從1996、1997年就開始“國際化”。國際化,還是指一個中國公司,把產品賣到海外,把員工外派到海外。后來從“國際化”走向“全球化”,這個差別在于,能力是建設在全球的,公司在不同地方設立各類市場中心、運營中心和能力中心。從目前來看,華為全球化運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果。
在全球化上最大的挑戰是對全球化人才的管理。我們每年新進入公司的中國籍員工15000人左右,還強依賴于中國籍員工,在更好地利用非中國籍員工的人才隊伍上有很大的改進空間。這個工作,既是充分發掘人才的要求,也是地緣政治的要求。
我來自企業業務。公司的企業業務堅持 “被集成”的戰略,是如何考慮的?
李杰:企業市場,一個很大的挑戰是價值鏈商業利益的分配管理。“被集成”的戰略,是指商業“被集成”,我們是一個技術公司,更多的是做好產品和服務的集成,而不主導商業利益的集成和分配。
企業客戶對華為在產品解決方案和橫向的集成解決方案有訴求。我們要聚焦,做好技術公司應有的創新。我們主動、刻意回避商業價值鏈的利益分配,讓行業里更有實力的玩家去主導。這一點會堅持。

我來自消費者BG,我們的手機雖說已經是世界第三,但是跟友商在系統、存儲芯片上的差距,短期內很難超越。終端產品的發展戰略是什么?

李杰:我講一講公司對終端業務的期望與定位。終端業務有很強的波動性與不確定性,公司對終端的期望,就是盈利。不要談超越蘋果、超過三星;如果要超過,那就超過他們的盈利。否則,規模再大,賺的這點錢還架不住一款產品判斷失誤造成的庫存損失。這個業務,就是刀口上舔血,走鋼絲。
消費者業務讓華為有更多的機會了解消費者的行為與需求;如果終端做好,也將一定成為公司在ICT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一環。但我們對終端最重要的期望是:管理好風險,有盈利的增長,持續健康穩定地活下去。

我做云計算。2011年我就接觸到了華為云管端的概念,但是到了2017年才明顯感受到華為在云計算上的發力。華為在云轉型上是否慢了?如何加快?

李杰:“云”的概念,過去10年就產生很多的定義,和方案的變化。電信運營商在早年用小交換機幫助企業、賓館建立內部通訊,就可以認為是云服務。云計算也有分布式解決方案、集中式解決方案之分。只是2008年、2009年以后,互聯網的蓬勃發展,亞馬遜或者阿里,產生了集中計算的需求,所以集中式場景先到來。商業成敗論英雄。
在一個產業中,我們可以自己做,但如果有合作伙伴,我們不能總與伙伴搶生意。就像服務器,之前有因特爾、德州儀器,所以華為不做。但是如果合作伙伴滯后,制約了業務發展,我們不得不開始考慮自己做。
同時產業的發育需要時間。IT產業與CT不同。CT有人寫標準,跟著學,就會很容易學好。IT產業的特點是,強用戶體驗的牽引,沒有課本。要在IT領域成為優等生,就得有用戶,深入到用戶那里,了解他們的需求。所以我們(在云業務上),不可能不慢。
華為在云化技術上的發力,始于歐洲用戶,歐洲原子能壓縮對撞中心,奔馳、寶馬等大企業,他們的服務需求。看到了與原本搞的企業數據中心的需求差異很大,就看到了方向,這幾年進步非常快。亞馬遜和阿里,他們也是在自己的主業、核心能力基礎上,拓展云服務,所以他們很堅決。
建立核心數據中心不是華為核心業務,我們要做自己擅長的事情,云化技術在企業的應用,是我們的重點。你來了,正當其時!
上一篇: 決定彼得·德魯克一生的7次經歷
下一篇:小米10大用人法則,無非是讓員工“爽”

考察研學聯系方式/參觀預約申請
- 聯系電話:010-52463211
- 聯系手機:13661395399
- 聯系人:萬斌老師
考察公開課推薦
- 2025年公開課考察計劃
- 2025年11月24-25日 對標阿里巴巴&抖音&網易 學企業出海營銷實戰
- 2025年8月21-22日 考察領軍企業出海秘籍 對標華為、聯想、傳音 出海實戰案例
- 2025年5月12-13日 中國企業出海營銷的制勝之道 考察美的、名創優品、希音
- 2025年7月12-13日 北京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、京東 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3月28-29日 上海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2月21-22日 深圳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4月21-22日 揭秘品牌背后的創新營銷密碼 對標小紅書、抖音、瑞幸咖啡、東鵬特飲
- 5月19-20日 對標上海星巴克、東鵬特飲、霸王茶姬、泰山原漿 學習智慧零售打造
- 2025年4月28-29日 走進北京阿里&智譜&京東&華為 對標AI賦能企業增長的新紀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