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洲人成在线免费,99精品在免费线视频,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,羞羞视频免费网站日本

海爾的物聯網


2017-11-20 08:53:49   來源:   點擊:
11月的一天,在海爾董事局大樓一間會客室,面對凱文·艾什頓(Kevin Ashton),張瑞敏翻開《被誤讀的創新》一書,不無贊賞地念到:創造力并不罕見,它分布在所有人身上。顯然,眼前這位作者的話,讓他想起自己經


11月的一天,在海爾董事局大樓一間會客室,面對凱文·艾什頓(Kevin Ashton),張瑞敏翻開《被誤讀的創新》一書,不無贊賞地念到:“創造力并不罕見,它分布在所有人身上。”顯然,眼前這位作者的話,讓他想起自己經常說的——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。

 

1999年,MIT學者凱文首先提出“物聯網”(Internet of Things)概念,他因此被稱作“物聯網之父”,而張瑞敏希望海爾從創業33周年(2017年)開始,率先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物聯網引爆的企業。一個概念從提出到有實質性突破,整整過去了18年,充分說明知易而行難。在海爾調研過后,凱文發現自己的不少構想,已經變為現實,不禁有志同道合之感。萬物互聯是技術命題,也是哲學命題,他與張瑞敏的交流,也超越器物,進入了精神層面。

 

重視“用戶傳感”

 

2014年,谷歌以32億美元收購Nest Labs。這家創業公司的主要產品是一款名叫Nest的家庭恒溫器,通過記錄室內溫度數據,識別用戶習慣,可以主動調節室內溫度。這是谷歌進軍智能家居的重要一步,受到外界廣泛關注。但后來,Nest Labs推出新產品節奏緩慢,谷歌調整內部架構時,將其并入物聯網部門,不再有往日的明星光環。

 

凱文與海爾空調小微主交流時說,Nest主打節能功能,但算不上多么出色的產品。美國家庭習慣使用中央空調,整棟房子經常開著空調,即便有的房間一個人都沒有。這既不節能,也無法做到真正的智能化管理。好的控制設備,應該能夠控制每個房間的溫度,甚至根據房間里人的特點,主動調節溫度。這樣看,美國空調市場仍有很大機會,因為痛點是如此明顯。

 

中國家庭更多使用壁掛式空調,每一個房間有一臺空調,能源效率反而高。海爾最新推出的產品,一開機就能檢測到用戶體溫,結合室內溫度和過往使用習慣,主動將室溫調到最令人舒適的溫度。還可以隨著用戶狀態的變化調節溫度,如人在運動后,感覺比較熱,空調送風就大一些,稍等一會兒,沒那么熱了,空調送風就小一些。當然,大型公共建筑離不開中央空調。海爾中央空調上線了全球第一個跨品牌和終端的云服務智能平臺,可以兼容所有品牌的中央空調。

 

透過空調產品可知,海爾的物聯網探索,比大多數公司走得遠。其實,物聯網多年來沒有實質性進展,是因為陷入了只重視“產品傳感”,不重視“用戶傳感”的誤區。不知道用戶是誰,也就不知道用戶要什么了。物體就是載體,需要通過這個載體,給出新的解決方案。例如,一臺冰箱與人或物連接,提供的不只是冷藏食品的功能,而是食品的解決方案。中國人擔心食品安全問題,海爾的馨廚冰箱可以為用戶連接各種有機食品供應商。企業不是看冰箱賣了多少錢,而是看產生了多少生態收入。到最后,冰箱甚至可以免費。

 

海爾的COSMOPlat是全球唯一一個可以讓用戶參與的工業互聯網平臺。通過社群交互,讓用戶定義產品,形成一定規模需求以后,再通過海爾的互聯網工廠生產,解決了個性化需求與大規模生產的矛盾。海爾有一款迷你干衣機,最初的需求是一位母親在網上提出的。南方的陰雨天,衣服晾在房間不容易干,她希望有一款專門烘干小孩衣物的干衣機,有殺菌功能,體積還不能太大(家中已經有大的洗衣機)。針對這一產品構想,海爾的研發團隊在180天內,進行了10次產品迭代,梳理出8大需求,成為產品的8大功能點。產品定型以后,受到很多準媽媽和新生媽媽的歡迎。

 

現在,用戶大規模定制的家電產品,已經占海爾所有產品的68%。賣的最好的一款洗衣機,曾經一天收到21萬臺的購買請求。當然,不是百分之百的創意都會變成作品,也不是百分之百的作品都會變成產品,需要有所取舍,找到最大的用戶公約數。

 

一些公司的大規模定制,實際上是“模塊定制”。不同模塊(如顏色、容量、內存)搭配,組成不同的產品,但產品本質是一樣的。海爾的大規模定制是“眾創定制”,需要用到群體智慧,有能力創造引領潮流的新產品。社群、研發、生產、服務等節點,都和用戶零距離交互,這不是簡單的流程再造問題,而是經營哲學的問題。到目前為止,全球也只有海爾能讓用戶全流程參與產品的生產過程。

 

 

 

用戶是“蜘蛛”

 

很早以前,凱文創立過自己的公司,通過技術手段,幫助家庭用戶節水節電。當時,公司有一位合伙人在華盛頓大學工作。微軟有一位大佬給華盛頓大學捐了很多錢,經常開著蘭博基尼跑車來學校。有一次,他們找了個機會,向這位大佬介紹公司的技術。對方聽完以后,知道家庭用戶用了這種技術,每月可以節省100美元,竟然下意識地問:“才100美元啊,誰會在乎100美元呢?”他講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,大公司的高管和普通人的生活常常脫節,取得個人事業的成功以后,他們已經很難體會到用戶的痛苦。

 

凱文說,很多公司希望成為“蜘蛛網”式的組織,但在物聯網時代,待在“蜘蛛網”中心的“蜘蛛”應該是用戶,而不是公司自己。一家公司想成為一個平臺,得有一顆開放而謙卑的心,允許外面的人參與進來,要持續關注消費者,無論公司如何發展,都不能以自我為中心。有關蜘蛛網的這一比喻,引起了張瑞敏的共鳴。許多公司總認為自己才是“蜘蛛”,很難想象用戶是“蜘蛛”。其實,用戶才是網中心那只“蜘蛛”,公司得根據用戶需求織網。

 

2016年6月,海爾完成對GEA的收購。而之前10年,GEA銷售收入下降了10%。海爾進入以后,大力推行“人單合一”模式,組建各種小微團隊。預計2017年,GEA銷售收入增長將達10%,利潤增長達20%。這說明“人單合一”模式的有效性,已經在GE這樣的老牌歐美公司得到初步驗證。

 

上世紀90年代,海爾曾經積極向GE學習,尤其是GE的六西格瑪管理法,讓海爾的質量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。進入GEA之后,發現很多做法與海爾最初向其學習時,沒有本質區別,而外部環境已經發生巨大改變。在張瑞敏看來,物聯網出現以前,企業的競爭是品牌和品牌的競爭,如果一家公司沒有品牌產品,就只能給其他品牌代工,連參與競爭的資格都沒有。GE就是一個品牌,憑借強大的品牌效應,別人難以與之競爭。物聯網出現以后,企業競爭成為平臺和平臺的競爭,或者說生態圈與生態圈的競爭。平臺意味著用戶要參與,原來的品牌不能變成平臺,就不會有真正的競爭力。

 

平臺化轉型的困難,無異于一種“范式轉移”。1962年,美國哲學家托馬斯•庫恩在《科學革命的結構》一書中,提出了“范式”概念。范式的英文“Paradigm”,源于希臘詞匯“Paradeig-ma”,指“模范”或“模型”。一個穩定的、占統治地位的范式,如不能跟隨時代發展,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方法,就會逐漸衰落,從而發生范式轉移。按照庫恩的描述,范式轉移就是新的體系占據統治地位,舊的體系退場。處于市場領導地位的大公司,一定程度上都建立了某種范式任何范式都會改變,但范式轉移時,很少有人能夠跟上變化的步伐,只有那些富有遠見的企業家,才能與其締造的企業共同變化。

 

物聯網出現以前,企業的注意力集中在公司內部,只要把公司內部治理好了,就能贏得競爭。如六西格瑪管理法,主要也是針對企業內部事務(質量)。物聯網出現以后,注意力轉移到企業外部,你得知道用戶在哪里,知道產品是怎樣被使用的。“很短的時間里,公司要具備向外看的能力。很多人對物聯網有所抗拒,與其說他們是在抗拒物聯網,不如說是在抗拒對外部的關注。在物聯網時代,有能力關注外部的公司,一定比只關注內部的公司有優勢。‘人單合一’模式之所以了不起,正是因為讓海爾具備了關注外部的能力。”凱文說。

 

產品變成物聯網的節點,可以聽到用戶的真實反饋,這種反饋不是隔一段時間做一次的顧客調研,而是持續不斷從用戶那里獲取數據。數據可以用來改進產品設計,提高運營效率,改善服務水平等。產品變成物聯網的節點,前提是企業變成物聯網的節點,而傳統的企業多以自我為中心,很難融入物聯網。凱文提出“物聯網”概念,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,讓很多企業感到無奈,但潘多拉的盒子,最后留下的畢竟是“希望”,這就是海爾的機會。

 

盡其用

 

1894年,孫中山給李鴻章上書,其中寫道要“人盡其才,地盡其力,物盡其用,貨暢其流”,這是最初的“中國夢”。就像美國人珍視“美國夢”,因為那代表機會和可能性。但實際上,美國的階層流動性在降低。30年以前,處于美國社會底層的那些人,向上的流動率大概有25%,而現在不到5%。有美國學者建議,將那些得不到發展機會的人,遷到發展機會更多的地方去。

 

這當然不具有任何可操作性,機會是創造出來的,不是遷移出來的。美國有那么多大企業,只要鼓勵內部創業,機會一定多得不得了,暫時居于社會底層的人,就可能流動到上層去。也就是說,只要大企業解決了官僚主義問題,就能激發員工的熱情,創造更多的機會。海爾的“人單一”模式,就是在進行這樣的探索。

 

老牌資本主義國家,“老錢”占據主導地位。自然有人認為智慧是按階層分布的,上層人聰明,越往下人越笨。這種看法不值一駁,因為每個人都有智慧。但必須承認,階層差異確實存在。在美國,一個人來自比較好的階層,在很好的私立學校受教育,就覺得自己肯定比別人強。一個人運氣不太好,一出生就很窮,上的學校也不好,自信心受到打擊,一生很可能碌碌無為。

 

這讓人深思,美國人相信人人生而自由,為什么不能讓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潛能?凱文覺得,自由這個概念,在美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。很多人嘴里的自由,不是說大家都是自由的,而是“我有掌控你的自由”換句話說,所有人生來自由,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自由。

 

從產業經濟的角度,硅谷是美國最自由的地方。但美國也只有一個硅谷,這是由特殊歷史背景決定的。政府的長期投資,斯坦福大學的影響力,技術的商業化傳統,讓硅谷成了獨一無二的存在。雖則如此,凱文覺得硅谷的高峰期已經過去。現在硅谷的高科技出口額,只有1999年的75%,而中國的高科技出口額,已經是1999年的7到8倍。他甚至認為,將高端的技術、聰明的大腦、雄厚的資本集中在一個區域的做法,未必是未來的趨勢。中國能否打造硅谷這樣的創新高地不重要,重要的是“人盡其用”柏拉圖的“洞穴之喻”,描述了一個悲劇事實:那只不過是投射到洞穴墻壁上的影像,洞穴的居民卻把它當成了真實的世界。真實的世界在洞穴之外,在有陽光的地方。而人單合一”,就是激發創造力的那束陽光。

上一篇:周云杰:讓通用電氣家電煥發活力的人單合一模式如何實操?
下一篇:周鴻祎對話劉強東:從“超級熊孩子”到“互聯網英雄”

對標考察
考察研學聯系方式/參觀預約申請
    • 聯系電話:010-52463211
    • 聯系手機:13661395399
    • 聯系人:萬斌老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