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張勇:沒有競爭的團隊不是好團隊,沒有殺性的領導不是好領導
2023-01-28 12:18:41 來源: 點擊:
作為領導者,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排兵布陣。所謂排兵布陣在今天的具體場景里,就是怎么設計組織架構。組織設計不是HR的工作,而是業務一號位的首要工作。HR一號位配合業務一號位來完成組織設計和落地的執行。怎么
作為領導者,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排兵布陣。所謂“排兵布陣”在今天的具體場景里,就是怎么設計組織架構。組織設計不是HR的工作,而是業務一號位的首要工作。HR一號位配合業務一號位來完成組織設計和落地的執行。怎么樣進行組織的設計、拆分、合并、目標設計,包括什么樣的人在里面擔任某個團隊的Leader,充滿著無窮的奧妙。
1
沒有殺性的leader不是一個好leader
沒有競爭的團隊不是一個好團隊,沒有殺性的leader(領導者)不是一個好leader。
我在看阿里的管理者360評測結果,上級、平級、下級,各個維度的反饋和評估。看的視角跟別人不太一樣,我專看那些分數特別高的業務主將。我在想他要干這個業務,他怎么能讓所有人都滿意?
我的觀點,作為業務一號位的人,沒有棱角、沒有要性,甚至沒有一點ego,是做不好業務一號位的。平心靜氣,什么都可以,來者不懼,都可以合作,你沒有自己的觀點,沒有自己的主張,沒有自己的取舍,不想建功立業,怎么做得好一號位,肯定做不好。
“我有的時候跟團隊會討論,也會有人跟我說,逍遙子,你看下面這件事有點亂,這兩個團隊干的是一件事情,你能不能把它整一整。”
我經常的反應是,誰說一件事情只能一個團隊干?如果一件事情只有一個團隊干,我怎么知道他干得足夠好呢,沒有比較就沒有差距,更何況我們做的很多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。
當然你能夠用兩支團隊同時干一件事情,你要扛得住這個成本。如果能扛住這個成本,有的時候帶來一些變化是好事情。
2
業務1號位要有殺伐決斷、
影響力和氣質
作為業務一號位,他的觀點、殺伐決斷,他的影響力和氣質很關鍵。有些東西是天生的,只不過需要被激發。到那個位置上,你自然調動所有潛能去做一件事。
一號位需要的特質是決斷和擔當,這非常重要。因為我們面對高度的不確定性。一個好的領導者,一定不是一個manager。一個好的領導者的特質,我把它總結為三句話,都跟擔當有關系——
第一,就是敢做別人不敢做的決定。
第二,承擔不能讓團隊承擔、團隊也承擔不起的責任。
第三,就是搞定團隊搞定不了的資源。
第三點特別體現我的特色。前面兩個大家都容易想,肯定要做決定,肯定要擔責任,但如果只有這兩個,你不幫團隊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也沒用,你講得很好,我們必須干這個,責任我來擔。但怎么干,要有條件,要有技術資源,人的資源,錢的資源。所以你要搞定一些資源,這是必須的。最終永遠缺的是資源。
反過來,如果跟團隊有共同的戰斗、共同的經歷、共同的體驗,才能看出在團隊眼中,這個人只是你的老板還是你的老大。我認為,老大是正向的描述,如果一個大組織里面,一個團隊里面沒有老大的感覺,這個團隊沒有真正的凝聚力。老板是任命的,老大是發自團隊內心的。
這個過程要靠共同戰斗經歷,榮辱與共、彼此擔當,甚至為團隊承擔一些東西。我經常問自己,到底大家認我這個人,還是認我的官銜?人要有自知之明,我當然希望認我這個人。我也理解過程中,如果沒有親密接觸、沒有共同經歷戰斗,可能認的就是官銜。但一個組織要健康發展,就要能榮辱與共,共同戰斗,成為戰友。
我以前經常跟團隊講,沒有一起打過仗的只能叫同事,不能叫戰友,一起打過仗就是戰友,你才會知道,要死的心是什么,一起共同在海底淹死之前求生,彼此拉,也拉不住誰,都要往下沉的感覺,這是生死與共的感覺,這是一個企業最寶貴的。一個企業真的成功,所謂敢于把后背交給對方、敢于互相信任,無條件支持,就來自這種勝過同事的感覺。
阿里的新六脈神劍,不是傳承,是尋找共鳴,找到同路人。每個人心里都有這樣一部分,你能把他激發出來,原來大家都信這個,都覺得這樣世界會更美好,為什么我們不一起努力一下?這才是真正把文化和業務融在一起,只有這樣才能走向一個更健康的組織。
3
“用人做事”,而不是“做事用人”
2012年雙11前夜,馬老師送給我八個字。當時我們在萬塘路口,華星時代廣場上面,天貓大本營當時在那邊,他說逍遙子,你現在是“做事用人”,但你要走向“用人做事”。“做事用人”就是你把事情怎么做想得清清楚楚,但越往后走,團隊越來越大,組織越來越復雜,你要考慮整個組織每個板塊結構怎么設計。
比如說口碑這個地面團隊,大區按功能設,管銷售,集團中臺管營銷和其他,還是說我全部落地,大區一把抓,從前面是銷售、營銷、運力、服務,這個設計是不一樣的。
什么叫從“做事用人”到“用人做事”?做事用人是事情已經想清楚了,找一個合適的人來干,相信很多人還在這個階段。越往后走,會接觸到“用人做事”,這事兒怎么干你也沒搞清楚,你根本不是這方面的專家,但要找到最有可能把這個事情想清楚和做出來的人,讓他來帶一個合適的組織。
技術是專業人員,BD是專業人員,營銷是專業人員,搞物流也是專業人員。走向一個團隊主管,一個Leader,非常重要的區別是,你開始想排兵布陣的事情,而不是說別人交給你20人,就是20人。你要想他們的職責怎么區分,哪三個人組成一個小組,誰當頭,他負責的這個事情跟另一些人是什么關系。
我自己這幾年的體會,用人做事和做事用人,跟組織設計是兩件事,但高度相關。這兩件事情都非常值得大家去體會。做事用人的核心,你把組織都想好,從上到下清清楚楚,你就可以排兵布陣,把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,按照既定策略做。
另一種是事情沒完全想清楚,但是你找到一個人,他能想清楚,或者他能把下面條分縷析地安排好,來設計組織,這就是用人做事。用人做事和做事用人,跟整個組織今天的狀態、人的狀態都有密切的關系。
有時候過早地從做事用人到用人做事,是拔苗助長,因為經常你想不清楚的,你別指望另一個人能想清楚。在很多領域,人不可能是萬寶書,人一定是在一方面有經驗,另一方面經驗相對缺乏,需要更有經驗的人來做這個事情。
組織調整不只是集團層面的調整,也不只是大的BG層面的調整,每個人都在運營一個組織,不同只是這個組織到底是由兩萬人組成、2000個人、200個人、還是20人組成。大家都面臨排兵布陣的問題。仗怎么打,怎么樣運籌帷幄、決勝千里,不僅要用策略,還要有排兵布陣,而排兵布陣就是從一個主管走向一個Leader最重要的變化。
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是,無論用人做事、做事用人,最終人從哪兒來。人分兩種,一種是他本身執行力非常強,你只要給他清晰的策略,你非常自信這個策略會work,而且這個人適合做這個事情,這就是“做事用人”。
另一種是,你相信他的策略,相信他的排兵布陣能力,你把這件事交給他展開,這個就是用人做事。但非常重要的是,大家一想,這對人的要求太高了,我找“做事用人”的人還容易找,我找“用人做事”的人,我哪兒去找。這就涉及到下面要講的,如果這樣,永遠沒有現成的人。
4
領導者要善于“從后排把人往前拔”
十年前,我從來不會想象我今天會跟大家講這些,為什么?你經歷了,從實戰中學習,慢慢就有心得,就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體系和方法論。只要每個人有學習能力,有悟性,愿意思考,都有可能。領導者有一些基因是天生的,但是大量訓練是可以后天培養的,不然我也不可能從一個會計做成一個CEO。
這個時候一定要考慮的就是,我們怎么樣善于從后排把人往前拔。很容易發生的情況是,團隊下面五個人,每個人干一件事情,干得很好,五年以后、三年以后、兩年以后,這五個哥們還在干同樣的事情。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大家,大家既是這個問題的對象,又是需要去思考這個問題的人。
晉升、績效體系、Review這些問題,從M3升到M4、M4升到M5、M5升到M6,他除了升了一級,干的事情、職責有沒有不一樣,我們有沒有誠心栽培一個人。
講這句話,對一部分人有點早,對一部分人已經合適,但在我腦子里,沒有合適不合適,今天所有人既是被栽培的對象,同時要想怎么栽培別人。你能培養出七段棋手,你就可以成為八段,你就有可能成為九段,不然業余初段一堆,但怎么樣從業余初段長到業余四段,變成專業六段,靠的是實戰。沒有人天生是專業高段位選手。
在這之中,第一,每個人要去想,我在每個調整當中,要達到的戰略目標是什么。所有調整都是伴隨戰略目標設計來進行的。調整一定有目的。沒有目的,就不需要做戰略調整,沒有戰略目的,就不需要做組織調整。第二,組織跟人掛鉤,人和事掛鉤,到底“做事用人”還是“用人做事”。第三,人從哪兒來。
這三個問題,你們都可以在這次調整當中找到各自的答案。為什么調整,每一塊到底是用人做事還是做事用人,人從哪兒來。人不夠,必須后排拔上來,不然永遠只有這幾個哥們在第一排站著,大家覺得很無趣,只能到墻外創業去了。
這幫人在崗位上沒干多久,也不算很老,但也不小了,上面還有五級,什么時候是個頭,就跟改革開放高考一樣,第一屆1977年開始,到1997年,去銀行一看,處長才四十歲,大家以前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。
5
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考
今天大家是“用人”當中的人。我們需要盡可能讓新一代同事、年輕的同事、有潛力的同事,去承擔更大職責,這時候需要一點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思考。但是這個思考只在集團頂部做是不夠的。
今天大家也要開始思考,你怎么去培養你下面的同事,如果你是M4,你怎么樣讓M3的人長起來,你多幾個M3,多幾個M4。一個M4能夠管住四個M4,你不到M5才怪呢。當然這很難,比較接地氣的說法,只要這個老板是M4,其他M4都不愿意來了,為什么?老板是M4,我沒機會升了。但你能讓別人來,還能讓四個M4聽你干,變成一個高效率的團隊,說明你不是M4了,起碼M5了。
之所以要進行組織架構調整:
第一,打仗不是協同,打仗是統一指揮。
今天只要我們面對一個突破性、開創性的業務,必須用統一指揮的思考,而不是用組織協同的方式來進行團隊設計和生產關系設計。我們要避免用職能部門的協同,來完成開創性業務的進展,這是不可能的。
什么叫做職能部門的協同?這個哥們管支付、那個哥們管物流、這個哥們管營銷、這個哥們管運營,大家各自一個團隊,你說你們協同吧,一起打一場仗,沒有人當頭,肯定不行。
在幾個必須突破性進行模式創新的業務當中,必須進行從商業到供應鏈,到物流的完整閉環設計,只有這樣才能打穿,也只有這樣打穿,才有機會去沉淀具體場景的平臺。平臺肯定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第一天想做平臺的,沒有一個做成的。平臺都是不知不覺中了頭彩,做了一個平臺。
如果我們今天“言必稱平臺”,基本上做不成,為什么?你沉淀的核心能力是什么,這非常重要。
第二,作為戰略重要性業務,必須“升格建制”。
對于一些相對年輕的Leader來講,因為這個領域的重要性,我們必須升格建制。說白了,師長找旅長,他最多想師長的事情,盡管還是一個師長,但是搞成軍級單位,他的想法立馬不一樣了,他就變成軍長思考了。
所以今天把進口、IoT,天貓精靈所代表的面向消費者的智能硬件這樣的團隊直接向我匯報,盡管是事業部,但它是一個軍級單位。這非常重要。真正要突破的領域,必須不惜一切代價,把這個局建起來,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突破。
6
任何商業設計模式創新
必須進行自上而下的組織設計
今天只有在相對純粹的用戶領域的產品,有可能完成自下而上的突破。但在任何商業設計的模式創新上面,在0到0.5,0到1的基礎上,完成最后1到100,必須進行組織設計。
只有在用戶產品側,存在很多可能,我們要進行自下而上的創新。但在其它領域,非常重要的一點,從0到1要進行自下而上的創新。沒有0到1的創新,那就是富二代創業。
歷史上發生過很多這樣的例子,我們有個非常前沿的想法,覺得是未來方向。但不是堅信這個方向的人去做,我們只是安排了一個團隊去做,到底是他信還是那個做的團隊信。
今天趁這個機會希望大家提醒自己,提醒你們的團隊和周圍的同事,真正完成一個創造性的工作,僅靠一個數字化的KPI肯定不行。我知道大家都關心KPI,我們團隊也有KPI,大家都說結果導向、KPI導向,KPI導向本身沒有問題,數字本身也是無罪的。關鍵是我們的心態,我們到底是為了去做到一個數字,做到一個DAU,一個轉化率,一個裝機率,還是給我們的客戶創造價值,這是每個人都要去想的。
我們很容易在一個具體的事情上想目標,比如有同學會說,我今年的KPI是DAU,我的目標是GMV,我們不惜一切代價搞到這個數字。但我們忘掉了這個數字背后的本源,為什么要設這么一個東西。組織要把它串起來講,在整個目標設計上講。
第一,要取得突破性進展,要盡量避免團隊協同,把職能部門完全變成一個戰斗單元的組成部分,而不是一個外來協作。
第二,云的戰略,必須成為整個經濟走向未來數字化經濟的中臺。阿里巴巴的云應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云。我們的使命,是在數字經濟時代,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。怎么真正做到這點,靠的是廣義的阿里巴巴云的體系。我們的云必須從大家現在熟悉的AAS層的物理基礎設施,走向更豐富的產品矩陣,走向PAAS,在某些領域走向零售云。零售云是SAAS,是SAAS到PAAS到AAS的一體化方案、一體化服務。
不瞞大家說,作為集團CEO,我每年問自己兩個問題,第一,今年我為集團找了哪幾個人,記住關鍵詞是“找”,不是“招”。第二,今年我為集團養了哪幾個新業務,或者說開辟了哪幾個新賽道。
也許今年還很不起眼,還沒法跟阿里媽媽、淘寶比,但可以看看有沒有在雞窩里開始孵幾只小雞。我們必須為未來準備新一代的領導者,為未來準備新業務。
過年是自我總結的時間,我就琢磨去年我干了什么,還要想想,現在集團還需要哪方面的人,還有哪些重要賽道是空的,數萬億級別的賽道還是有很多的,關鍵這些賽道如何能在經濟體里融為一體,形成一個真正的業務矩陣,而不是幾個獨立的山頭。
沒有競爭的團隊不是一個好團隊,沒有殺性的leader(領導者)不是一個好leader。
我在看阿里的管理者360評測結果,上級、平級、下級,各個維度的反饋和評估。看的視角跟別人不太一樣,我專看那些分數特別高的業務主將。我在想他要干這個業務,他怎么能讓所有人都滿意?
我的觀點,作為業務一號位的人,沒有棱角、沒有要性,甚至沒有一點ego,是做不好業務一號位的。平心靜氣,什么都可以,來者不懼,都可以合作,你沒有自己的觀點,沒有自己的主張,沒有自己的取舍,不想建功立業,怎么做得好一號位,肯定做不好。
“我有的時候跟團隊會討論,也會有人跟我說,逍遙子,你看下面這件事有點亂,這兩個團隊干的是一件事情,你能不能把它整一整。”
我經常的反應是,誰說一件事情只能一個團隊干?如果一件事情只有一個團隊干,我怎么知道他干得足夠好呢,沒有比較就沒有差距,更何況我們做的很多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。
當然你能夠用兩支團隊同時干一件事情,你要扛得住這個成本。如果能扛住這個成本,有的時候帶來一些變化是好事情。
影響力和氣質
作為業務一號位,他的觀點、殺伐決斷,他的影響力和氣質很關鍵。有些東西是天生的,只不過需要被激發。到那個位置上,你自然調動所有潛能去做一件事。
一號位需要的特質是決斷和擔當,這非常重要。因為我們面對高度的不確定性。一個好的領導者,一定不是一個manager。一個好的領導者的特質,我把它總結為三句話,都跟擔當有關系——
第一,就是敢做別人不敢做的決定。
第二,承擔不能讓團隊承擔、團隊也承擔不起的責任。
第三,就是搞定團隊搞定不了的資源。
第三點特別體現我的特色。前面兩個大家都容易想,肯定要做決定,肯定要擔責任,但如果只有這兩個,你不幫團隊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也沒用,你講得很好,我們必須干這個,責任我來擔。但怎么干,要有條件,要有技術資源,人的資源,錢的資源。所以你要搞定一些資源,這是必須的。最終永遠缺的是資源。
反過來,如果跟團隊有共同的戰斗、共同的經歷、共同的體驗,才能看出在團隊眼中,這個人只是你的老板還是你的老大。我認為,老大是正向的描述,如果一個大組織里面,一個團隊里面沒有老大的感覺,這個團隊沒有真正的凝聚力。老板是任命的,老大是發自團隊內心的。
這個過程要靠共同戰斗經歷,榮辱與共、彼此擔當,甚至為團隊承擔一些東西。我經常問自己,到底大家認我這個人,還是認我的官銜?人要有自知之明,我當然希望認我這個人。我也理解過程中,如果沒有親密接觸、沒有共同經歷戰斗,可能認的就是官銜。但一個組織要健康發展,就要能榮辱與共,共同戰斗,成為戰友。
我以前經常跟團隊講,沒有一起打過仗的只能叫同事,不能叫戰友,一起打過仗就是戰友,你才會知道,要死的心是什么,一起共同在海底淹死之前求生,彼此拉,也拉不住誰,都要往下沉的感覺,這是生死與共的感覺,這是一個企業最寶貴的。一個企業真的成功,所謂敢于把后背交給對方、敢于互相信任,無條件支持,就來自這種勝過同事的感覺。
阿里的新六脈神劍,不是傳承,是尋找共鳴,找到同路人。每個人心里都有這樣一部分,你能把他激發出來,原來大家都信這個,都覺得這樣世界會更美好,為什么我們不一起努力一下?這才是真正把文化和業務融在一起,只有這樣才能走向一個更健康的組織。
2012年雙11前夜,馬老師送給我八個字。當時我們在萬塘路口,華星時代廣場上面,天貓大本營當時在那邊,他說逍遙子,你現在是“做事用人”,但你要走向“用人做事”。“做事用人”就是你把事情怎么做想得清清楚楚,但越往后走,團隊越來越大,組織越來越復雜,你要考慮整個組織每個板塊結構怎么設計。
比如說口碑這個地面團隊,大區按功能設,管銷售,集團中臺管營銷和其他,還是說我全部落地,大區一把抓,從前面是銷售、營銷、運力、服務,這個設計是不一樣的。
什么叫從“做事用人”到“用人做事”?做事用人是事情已經想清楚了,找一個合適的人來干,相信很多人還在這個階段。越往后走,會接觸到“用人做事”,這事兒怎么干你也沒搞清楚,你根本不是這方面的專家,但要找到最有可能把這個事情想清楚和做出來的人,讓他來帶一個合適的組織。
技術是專業人員,BD是專業人員,營銷是專業人員,搞物流也是專業人員。走向一個團隊主管,一個Leader,非常重要的區別是,你開始想排兵布陣的事情,而不是說別人交給你20人,就是20人。你要想他們的職責怎么區分,哪三個人組成一個小組,誰當頭,他負責的這個事情跟另一些人是什么關系。
我自己這幾年的體會,用人做事和做事用人,跟組織設計是兩件事,但高度相關。這兩件事情都非常值得大家去體會。做事用人的核心,你把組織都想好,從上到下清清楚楚,你就可以排兵布陣,把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,按照既定策略做。
另一種是事情沒完全想清楚,但是你找到一個人,他能想清楚,或者他能把下面條分縷析地安排好,來設計組織,這就是用人做事。用人做事和做事用人,跟整個組織今天的狀態、人的狀態都有密切的關系。
有時候過早地從做事用人到用人做事,是拔苗助長,因為經常你想不清楚的,你別指望另一個人能想清楚。在很多領域,人不可能是萬寶書,人一定是在一方面有經驗,另一方面經驗相對缺乏,需要更有經驗的人來做這個事情。
組織調整不只是集團層面的調整,也不只是大的BG層面的調整,每個人都在運營一個組織,不同只是這個組織到底是由兩萬人組成、2000個人、200個人、還是20人組成。大家都面臨排兵布陣的問題。仗怎么打,怎么樣運籌帷幄、決勝千里,不僅要用策略,還要有排兵布陣,而排兵布陣就是從一個主管走向一個Leader最重要的變化。
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是,無論用人做事、做事用人,最終人從哪兒來。人分兩種,一種是他本身執行力非常強,你只要給他清晰的策略,你非常自信這個策略會work,而且這個人適合做這個事情,這就是“做事用人”。
另一種是,你相信他的策略,相信他的排兵布陣能力,你把這件事交給他展開,這個就是用人做事。但非常重要的是,大家一想,這對人的要求太高了,我找“做事用人”的人還容易找,我找“用人做事”的人,我哪兒去找。這就涉及到下面要講的,如果這樣,永遠沒有現成的人。
十年前,我從來不會想象我今天會跟大家講這些,為什么?你經歷了,從實戰中學習,慢慢就有心得,就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體系和方法論。只要每個人有學習能力,有悟性,愿意思考,都有可能。領導者有一些基因是天生的,但是大量訓練是可以后天培養的,不然我也不可能從一個會計做成一個CEO。
這個時候一定要考慮的就是,我們怎么樣善于從后排把人往前拔。很容易發生的情況是,團隊下面五個人,每個人干一件事情,干得很好,五年以后、三年以后、兩年以后,這五個哥們還在干同樣的事情。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大家,大家既是這個問題的對象,又是需要去思考這個問題的人。
晉升、績效體系、Review這些問題,從M3升到M4、M4升到M5、M5升到M6,他除了升了一級,干的事情、職責有沒有不一樣,我們有沒有誠心栽培一個人。
講這句話,對一部分人有點早,對一部分人已經合適,但在我腦子里,沒有合適不合適,今天所有人既是被栽培的對象,同時要想怎么栽培別人。你能培養出七段棋手,你就可以成為八段,你就有可能成為九段,不然業余初段一堆,但怎么樣從業余初段長到業余四段,變成專業六段,靠的是實戰。沒有人天生是專業高段位選手。
在這之中,第一,每個人要去想,我在每個調整當中,要達到的戰略目標是什么。所有調整都是伴隨戰略目標設計來進行的。調整一定有目的。沒有目的,就不需要做戰略調整,沒有戰略目的,就不需要做組織調整。第二,組織跟人掛鉤,人和事掛鉤,到底“做事用人”還是“用人做事”。第三,人從哪兒來。
這三個問題,你們都可以在這次調整當中找到各自的答案。為什么調整,每一塊到底是用人做事還是做事用人,人從哪兒來。人不夠,必須后排拔上來,不然永遠只有這幾個哥們在第一排站著,大家覺得很無趣,只能到墻外創業去了。
這幫人在崗位上沒干多久,也不算很老,但也不小了,上面還有五級,什么時候是個頭,就跟改革開放高考一樣,第一屆1977年開始,到1997年,去銀行一看,處長才四十歲,大家以前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。
今天大家是“用人”當中的人。我們需要盡可能讓新一代同事、年輕的同事、有潛力的同事,去承擔更大職責,這時候需要一點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思考。但是這個思考只在集團頂部做是不夠的。
今天大家也要開始思考,你怎么去培養你下面的同事,如果你是M4,你怎么樣讓M3的人長起來,你多幾個M3,多幾個M4。一個M4能夠管住四個M4,你不到M5才怪呢。當然這很難,比較接地氣的說法,只要這個老板是M4,其他M4都不愿意來了,為什么?老板是M4,我沒機會升了。但你能讓別人來,還能讓四個M4聽你干,變成一個高效率的團隊,說明你不是M4了,起碼M5了。
之所以要進行組織架構調整:
第一,打仗不是協同,打仗是統一指揮。
今天只要我們面對一個突破性、開創性的業務,必須用統一指揮的思考,而不是用組織協同的方式來進行團隊設計和生產關系設計。我們要避免用職能部門的協同,來完成開創性業務的進展,這是不可能的。
什么叫做職能部門的協同?這個哥們管支付、那個哥們管物流、這個哥們管營銷、這個哥們管運營,大家各自一個團隊,你說你們協同吧,一起打一場仗,沒有人當頭,肯定不行。
在幾個必須突破性進行模式創新的業務當中,必須進行從商業到供應鏈,到物流的完整閉環設計,只有這樣才能打穿,也只有這樣打穿,才有機會去沉淀具體場景的平臺。平臺肯定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第一天想做平臺的,沒有一個做成的。平臺都是不知不覺中了頭彩,做了一個平臺。
如果我們今天“言必稱平臺”,基本上做不成,為什么?你沉淀的核心能力是什么,這非常重要。
第二,作為戰略重要性業務,必須“升格建制”。
對于一些相對年輕的Leader來講,因為這個領域的重要性,我們必須升格建制。說白了,師長找旅長,他最多想師長的事情,盡管還是一個師長,但是搞成軍級單位,他的想法立馬不一樣了,他就變成軍長思考了。
所以今天把進口、IoT,天貓精靈所代表的面向消費者的智能硬件這樣的團隊直接向我匯報,盡管是事業部,但它是一個軍級單位。這非常重要。真正要突破的領域,必須不惜一切代價,把這個局建起來,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突破。
必須進行自上而下的組織設計
今天只有在相對純粹的用戶領域的產品,有可能完成自下而上的突破。但在任何商業設計的模式創新上面,在0到0.5,0到1的基礎上,完成最后1到100,必須進行組織設計。
只有在用戶產品側,存在很多可能,我們要進行自下而上的創新。但在其它領域,非常重要的一點,從0到1要進行自下而上的創新。沒有0到1的創新,那就是富二代創業。
歷史上發生過很多這樣的例子,我們有個非常前沿的想法,覺得是未來方向。但不是堅信這個方向的人去做,我們只是安排了一個團隊去做,到底是他信還是那個做的團隊信。
今天趁這個機會希望大家提醒自己,提醒你們的團隊和周圍的同事,真正完成一個創造性的工作,僅靠一個數字化的KPI肯定不行。我知道大家都關心KPI,我們團隊也有KPI,大家都說結果導向、KPI導向,KPI導向本身沒有問題,數字本身也是無罪的。關鍵是我們的心態,我們到底是為了去做到一個數字,做到一個DAU,一個轉化率,一個裝機率,還是給我們的客戶創造價值,這是每個人都要去想的。
我們很容易在一個具體的事情上想目標,比如有同學會說,我今年的KPI是DAU,我的目標是GMV,我們不惜一切代價搞到這個數字。但我們忘掉了這個數字背后的本源,為什么要設這么一個東西。組織要把它串起來講,在整個目標設計上講。
第一,要取得突破性進展,要盡量避免團隊協同,把職能部門完全變成一個戰斗單元的組成部分,而不是一個外來協作。
第二,云的戰略,必須成為整個經濟走向未來數字化經濟的中臺。阿里巴巴的云應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云。我們的使命,是在數字經濟時代,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。怎么真正做到這點,靠的是廣義的阿里巴巴云的體系。我們的云必須從大家現在熟悉的AAS層的物理基礎設施,走向更豐富的產品矩陣,走向PAAS,在某些領域走向零售云。零售云是SAAS,是SAAS到PAAS到AAS的一體化方案、一體化服務。
不瞞大家說,作為集團CEO,我每年問自己兩個問題,第一,今年我為集團找了哪幾個人,記住關鍵詞是“找”,不是“招”。第二,今年我為集團養了哪幾個新業務,或者說開辟了哪幾個新賽道。
也許今年還很不起眼,還沒法跟阿里媽媽、淘寶比,但可以看看有沒有在雞窩里開始孵幾只小雞。我們必須為未來準備新一代的領導者,為未來準備新業務。
過年是自我總結的時間,我就琢磨去年我干了什么,還要想想,現在集團還需要哪方面的人,還有哪些重要賽道是空的,數萬億級別的賽道還是有很多的,關鍵這些賽道如何能在經濟體里融為一體,形成一個真正的業務矩陣,而不是幾個獨立的山頭。
上一篇:蔚來汽車:最核心的競爭力,就是和顧客建立強關系!
下一篇:俞敏洪:只要有兩樣東西在心中,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

考察研學聯系方式/參觀預約申請
- 聯系電話:010-52463211
- 聯系手機:13661395399
- 聯系人:萬斌老師
考察公開課推薦
- 2025年公開課考察計劃
- 2025年11月24-25日 對標阿里巴巴&抖音&網易 學企業出海營銷實戰
- 2025年8月21-22日 考察領軍企業出海秘籍 對標華為、聯想、傳音 出海實戰案例
- 2025年5月12-13日 中國企業出海營銷的制勝之道 考察美的、名創優品、希音
- 2025年7月12-13日 北京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、京東 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3月28-29日 上海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2月21-22日 深圳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4月21-22日 揭秘品牌背后的創新營銷密碼 對標小紅書、抖音、瑞幸咖啡、東鵬特飲
- 5月19-20日 對標上海星巴克、東鵬特飲、霸王茶姬、泰山原漿 學習智慧零售打造
- 2025年4月28-29日 走進北京阿里&智譜&京東&華為 對標AI賦能企業增長的新紀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