帶領企業家走進華為標桿學習N多次,小編對華為資深顧問陳培根老師《理性與平實》的報告印象最為深刻。報告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14篇文章、講話為引線,結合華為發展歷程中的主要歷史事件,講述華為如何經歷了高速
帶領企業家走進華為標桿學習N多次,小編對華為資深顧問陳培根老師《理性與平實》的報告印象最為深刻。報告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14篇文章、講話為引線,結合華為發展歷程中的主要歷史事件,講述華為如何經歷了高速發展的時期,進入痛苦的自省和調整,認識到企業持續存活的真理后,走上理性與平實的企業發展之路,從廣義上探討了企業發展路徑、模式。同時以層層剝離、追本溯源的方式,全面解讀了任正非的心靈世界,并對華為的制勝之道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。
在優美音樂和世界名畫的襯托下,陳老師將華為公司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。在長達3個多小時的時間內,陳老師的課卻能將近百名企業家聽眾緊緊抓住,動人時能聽見低低的啜泣聲。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企業文化與精神給企業發展帶來的貢獻。一個偉大的企業需要偉大的戰略與精神,需要企業家偉大的胸懷并持之以恒地創新思路與理念,更需要一個優秀團隊去完美地執行、默默奉獻與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。
后文附有陳培根老師提到的任正非三篇重要文章:《華為管理十大要點》、《我的父親母親》、《一江春水向東流》。從這三篇文章,我們會讀到華為人力資源的政策起源、理解華為文化的源頭、華為為什么這么低調、任正非為什么不見媒體、任正非希望華為未來朝哪個方向發展···,可以說能讀到任正非一生的追求、信仰的過程。(本文雖長、但經典需要耐心細讀)
以下為陳培根觀點摘錄:
講華為的理性與平實,就是研究任正非的心靈和信仰。
向世界級公司學思維
1992年,48歲的任正非第一次走出國門,訪問美國。19年后,他在《從哲學到實踐》的講話中這樣評價美國:“可靠的財產權、科學理性、現代資本市場,發達的基礎設施,崇尚學術自由和創新精神的教育思想,富有活力的自由市場經濟,多樣性、包容性的文化,都是美國強大的關鍵,使之成為世界最偉大的國家。”受到啟發的任正非決定,向美國、向西方學習世界級公司的思維。
從美國回來后,任正非想到,要在國際通訊設備領域立足,沒有戰略性的產品不行,而且功能也不能太單一。所以,華為就千方百計做出了一個有容乃大的產品,F在的世界大戰就是商品大戰,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戰略就是你的產品。而企業的思考決策時間非常重要,如果錯過時機再做決定就晚了。
華為在組建初期聘請了原上海郵電研究員朱錦康五總工程師,并開發出了集成度很高的芯片,這個產品在國內市場所向披靡,華為突破了艱難做代理銷售卑微的地位,成為大型交換機的制造商。高科技產品的附加值就在知識產權,如果產品沒有知識產權,不能拷貝到全世界,生存就有問題。因為你只有打到全世界才能賺美元,只有源源不斷的美元才能支撐企業的發展。
接下來,華為要采取措施:技術持續領先產品比別人先進、服務比別人好,價格比別人低,持續大規模投入,通過這些方法,縮短與競爭對手的差距,提高產品的領先地位。產品基礎是研發,沒有研發不要談產品,華為公司持續大量的投入按照每年銷售的10%投入到研發。華為17萬人中間40%是從事研發。
1997年末,任正非又訪問了美國。這次訪美重在學習管理,學習一個小公司向規;l展,該如何走出混沌。從美國回來以后,帶領華為在1998年干了兩件事情:第一,頒布了階段性文件《華為公司基本法》,要點是要華為走向一條職業化發展道路,擺脫企業對企業家的過度依賴。第二,引進IBM顧問,使華為走向了按照國際的規范來研發銷售產品,建立一條道路。
一篇文獻看懂華為
當IT泡沫在2000年破裂以后,美國IT巨頭開始收縮,這時原來的的這些領跑者、老師們沒有動作了,前面沒有領跑,要給自己創造方向,要自己跑,往哪里跑?
當時,華為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,銷售額達220億元人民幣,并以29億元的利潤居國內行業之首,充滿了斗志和火一般的激情,但是不知往哪跑,這是個問題。任正非對于能不能過冬也不肯定,當時,華為引進IBM的管理以后很多員工不服,當時有很多骨干員工離開華為。盡管銷售額還在上升,但是任正非心力交瘁,感覺控制不住局面,要踩剎車。2001年,任正非寫了《十大管理要點》,從十個方面批判了華為,當時只有董事長孫亞芳真正看懂了,任正非身心疲憊,她說任正非你不想干了?4個月后,任正非的斗志已經上來了,他如果再悲觀公司就完蛋了。
2001年2月,任正非又發了一篇文獻--《我的父親母親》,發表在了華為內刊上。這篇文獻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當成任正非的一封絕筆,如果他死了,這篇文章就是任正非對人生的交代。企業家不是永遠一天24小時充滿著激情,有疲憊的時候,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。但是,企業家又是這樣一種人,當大家都悲觀的時候,反過來又有積極的心理。文章發表后,深度和影響力的持久度都遠遠超過了《華為的冬天》。很多對華為不理解的企業、華為不理解的媒體都登了這篇文章,而且給華為打來電話、寫來信說現在理解華為了。
要研究華為人力資源的政策起源,理解華為文化的源頭,華為為什么這么低調,任正非為什么不見媒體,都可以從這篇文獻中找到答案。甚至有人認為,正是這種低調成就了華為,我在某種程度上同意這個觀點。
成功源于不斷升華的使命感
有一天在辦公室,任正非說了另外一個故事。“1984年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,當時在四川綿陽國防建設,當地教育條件很落后,我們這些軍官子女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,所以每年高考是‘光頭’,最好的是兩個考取大專。”有一天,任正非的他女兒對他說,爸爸,將來我要考不起大學,你要為我的前程負責。這句話打動了任正非,就這樣,他離開了部隊。
任正非女兒后來如愿考取大學,后來又考取南開大學博士,沒有任正非承擔起對女兒不可替代的使命和責任,就沒有華為。華為是從父親對兒女的愛里走出來的,父親們委屈自己的價值觀,委屈自己的前程,成全兒女的前途。
這也使我產生了很多聯想。我們以前受的傳統教育,對使命感和責任感提到非常高的高度,認為一定要為某種偉大的主義和目標獻身才是使命和責任。現在我們知道,父親在某種情況下為兒女犧牲自己,也是偉大的使命和責任。
2001年華為進入了冬天,誰來找到冬天突圍的方向,說服追隨者們奮斗,這是任正非作為華為創始人在冬天不可替代的使命和責任。所以他一定要活下來,盡管他自己得了癌癥。他也說過這樣的話:不當CEO,不知事情之難;不當CEO,不理解有些CEO要自殺。
親人的去世,泡沫對公司的打擊以及愛將的離開,這些打擊襲來的時候,企業家可以鼓勵追隨者,但是任正非誰來鼓勵、誰來激勵?我覺得企業家之間的相互鼓勵,企業家對企業家的激勵,這才是企業家動力的一個寶貴來源,體現著企業家的自我療傷。
企業需要個性鮮明的人領導
泡沫破后,很多以前的巨頭沒有活下來,或者活下來但是現在活很慘。華為不是上市公司,不要對報表負責,要對自己的生存和持續發展負責。所以華為公司利用西方公司收縮戰線的時候去搶他們地盤,這就是“冬天占地盤”的戰略,也是不流血的革命和革命巨大的差別。
今天,華為已經成為業界王者的時候,他的哲學是什么?他的思維是什么?那就是“開放、妥協、灰度”,只有強者才有信心,有膽量開放,才懂得怎么調和矛盾。
2010年7月15日,任正非在華為人力資源管理研討會上揭示了開放、妥協、灰度,這句話主要是不太贊同美國的單邊主義,太強勢、太霸權,如果弱勢一點擁護的人更多,大家都往后退一些才能形成穩定的結構。華為慢慢強大起來了,有些干部的驕驕二氣越來越像美國,霸氣也在干部中滋長,要學會示弱。
接下來介紹最后一篇文獻,《一江春水向東流》,是任正非自己對創建華為的總結,也回答了希望華為未來朝哪個方向發展!兑唤核驏|流》和《我的父親母親》這兩篇文獻構成了任正非的一生。今天我們講的是他的一生的追求,信仰的過程,這個過程還沒結束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,市場經濟變化、金融風暴變幻莫測,這個時候企業的領導人也許需要這些個性鮮明的人才能領導企業。
任正非說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,過去的成功不是未來前進的可靠向導。華為經歷了二十年高速發展,能不能長期持續發展?會不會遭遇低增長,甚至是長時間的低增長,企業的結構與管理上存在什么問題?員工能否經受的起冬天的嚴寒,快速發展的現金流能不能中斷,如何在江河凝固時,保持涓涓溪流,而不是停滯,這都是企業領導人需要研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