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正非:冷眼看華為,這是華為今天最需要的視角
2016-03-14 09:32:52 來源: 點擊:
2013年初的某一天,在任正非辦公室,華為大學前副校長徐立新說,應該有人寫一本《冷眼看華為》的書…….任正非擊掌贊賞:“太好了,這是我今天的最大收獲……”可惜,至今還沒人寫出一本這樣的書來。
筆者以一年半的時間對華為100多位高管、專家、普通員工進行訪談,聽到了不少尖銳、直率、理性的批判性聲音,撮要如下:
公司內部發明了不少管理技巧和歪門邪道
-
華為真正成功有兩點,一是從業務上真正做到了把客戶需求當作第一驅動力,做到了以客戶為中心;從組織上看,我們的組織是貼近客戶的,為什么我們的組織遍天下?其實它的演進過程就是不斷貼近客戶的過程。為什么一開始國內就建三十幾個代表處、二十幾個客戶服務中心,在海外170個國家有我們的組織,就是有客戶就派人安營扎寨在客戶身邊,客戶的聲音就是最高命令。華為過去受客戶尊敬的原因不是你的技術多好,而是你的自愈能力,不管哪個地方出了問題,不管誰都會撲上去把問題解決,內部出了問題也不相互推卸責任。現在不同,出了問題相互指責……比如一線與機關的沖突,一線與客戶交流是一攬子需求,算總賬,而機關是算細賬,而細賬又是跟考核結合起來,就造成了大量的扯皮。原因是考核的顆粒度太細,有必要考到每一個產品嗎?這是我們管理上的幼稚。主管在管理過程中把壓力層層傳遞,下面就開始分任務背責任,表面上讓每一個產品線都有經營意識,結果是大家都開始玩花樣,發明了不少技巧和歪門邪道。大家的精力不是去滿足客戶需求,而是去內斗了……
技術名詞越來越多,越來越背離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理念
-
華為一開始是賣交換機的,但我們很少說自己是賣交換機的,我們賣的是校園卡,商業網……現在全都是技術名詞,越來越多,有哪個是用客戶的語言包裝的?什么5G、400G、VDSL+、GL Fast……哪一個不是技術的詞匯?我們現在太缺少分布式基站、SingleRAM這樣的來自客戶的語言,這是很重要的傾向,有悖于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理念……
上世紀90年代華為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,現在我們還是不是?比如微軟,現在盈利非常好,但它的時代結束了。華為呢?
不少干部不讀書不看報,天天從微信上看心靈雞湯
-
華為的現實是什么?不少人不聽客戶的,聽一層一層領導的;早期華為人做事情沒有人怕失敗怕擔責,現在的人做事情沒有人敢出錯……高級干部累,每天瘋狂地開各種會議,不少中層干部不決策,決策是要負責的;高層天天說要甩掉拐杖,現在倒有很多拐杖的拐杖,我們的非作戰部門太多了;我們現在招聘是在招螺絲釘,什么時候開始已經不再招聘個人英雄了?早期我們什么樣的人都要,什么人進公司都能找到地兒去折騰,現在只招聽話的;有了互聯網之后,我們不少干部不讀書不看報,天天從微信上看點心靈雞湯,成天討論買房買車,沒多少人討論一年買多少本書,不讀書不思考哪有華為的未來……
技術尖子、業務尖子都提拔起來去做官了
-
華為現在的一大問題是人的技術生命周期太短,30多歲如果還在做開發工作,別人會看不起你,自己也會看不起自己;如果不當個官什么的,就是快被邊緣化或被淘汰的人,這種心理不利于沉下來做技術;其實國外大量的人在30歲至45歲還在做研發,雖然他們的精力可能會跟不上,但他們豐富的編程經驗可以少走很多彎路;我們是把很多的技術尖子、業務尖子提拔起來去做官……
人員比別人多,管理沒人家好,憑什么活得下去
-
我們有15萬人,真正發揮作用的人有多大比例?樂觀估計也就70%—80%,另外20—30%的人在混日子,他不愿混日子!員工缺的是錢嗎?是機會,但你沒給他創造機會……我們20年前來華為時,一個人要做幾塊單板,現在是十幾、二十個人做一塊單板;以前一個主機程序一個人搞定,現在幾百人在搞一個程序……愛立信與華為銷售額差不多,只有7萬人,是精英戰略;我們比人家多一倍,是人海戰略;將來會面臨很大問題:薪酬要不斷漲,不然你沒人才競爭力;但你人員比別人多,管理又沒人家好,你憑什么活得下去……
一個流程運行了十幾年,組織的活力一點點在消失
-
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。不同的時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。現在的華為與過去比,有點活力和沖勁不足了,所以在組織設計上應該更靈活一些,更人性一些。比如說IPD變革,帶給我們一個IPD流程,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,其目的是保障產品持續上市和成功的能力。但是這個過程已經運行十幾年了,流程的適應性如何?有沒有值得優化的地方?能否支撐消費產品的成功?僵硬地抱著現狀,組織的活力就會一點點消失。流程是沒有生命力的,管理者應該賦予它生命力,這就是與時俱進。再比如58原則,我們的組織設計原則之一,沒有8名下屬的,不能成立實體組織;沒有5個下層組織,不能設立實體的上層組織。我理解,公司這么大了,管理起來需要清晰的規則,但有些規則,是不是也太僵化了?雖說,不做主管可以做專家,但是,只有主管才能握有評價權、預算權。嚴謹的、科學的、規范的管理體系,是一個大公司運作的重要保障。我不希望華為回到以前那樣一片混亂,但也別忘了,嚴謹和科學的剛性管理,是需要人性化的管理來緩沖的。舉例說,華為的員工上下班都要刷卡,我并不認可,管理者的責任不就是管理下屬嗎?刷不刷卡與績效好不好沒有直接關系,管理者應該履行好自己的責任,不要聚焦板凳,而是要聚焦在工作。把員工箍在公司,并不能保證高效的輸出。
部門擔心革自己的命,放權變成了收權
-
機關為什么越來越大?關鍵是權力沒有下放;另外是我們的領導太愛抓權,管了不該管的事,一個主管管事情就需要四個拐杖,機關能不大嘛。只要你的權力還在,機關就壓縮不了。你把權力拿走,機關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。權力還在那兒,上級說要精簡,他就會和你博弈,整個組織都在和公司博弈……一個部門去放權,本質上是革自己的命,意味著自己沒有飯碗,誰都不愿意干,你做的事情和績效掛鉤,而績效又和利益相連,沒有人愿意放權的。公司的管理思想是,自己的孩子自己抱回去,你要自己下放權力,結果就是放權等于收權……
歪瓜裂棗的人在華為日子開始不好過
-
老板總在說,不要每天把煤洗得白白的,煤只要燃燒,創造價值就行,歪也好不歪也好,你只要圍繞客戶創造價值,就應該多拿錢,得到重用。但事實上,近些年,歪瓜裂棗的人在華為日子不好過。公司的流程特別復雜,幾乎沒有一個人有獨立的權力,是一個網狀的制衡體系,上面的人再欣賞某個人,周邊的人也容納不了你,歪瓜裂棗多半是被周圍的同事擠兌走的……
制度之路任重道遠
-
華為千萬不能走“中國通道”:官本位、英雄和偉人的歷史,而不是依靠制度。華為的基業長青之道是形成制度依賴,而不是對個人和英雄的依賴……
外面來的人大多活不下來
-
華為文化就是“兄弟連”,一起打出來的友誼,打一架爬起來還是兄弟,不同意見關了門爭吵,吵不出結果不許出門,達成結論后,出了門就是集體決定,誰都得執行,很團結,很有戰斗力。但外面來的人大多活不下來,和那些一個戰壕打出來的華為人沒法相處(例如,華為用重金從諾基亞挖過來的營銷專才趙鶴林,在華為終端不到半年就辭職了),這對一個全球化的公司來說是致命缺陷……
2013年10月,華為常務董事會向全體管理者發布了《關于深入開展“炮轟華為”學習與改進的通知》,引言是:“我們請了客戶來公司向董事會報告,他們眼中的華為是怎么樣的。他們已經十分客氣,炮火已打了折扣,但仍然是炮聲轟轟,火光沖天。華為不警覺,有可能在炮火中滅亡。”《通知》發布后,管理者紛紛提交心得,十多萬員工也在“心聲社區”上廣泛參與討論,許多批評相當尖銳,比如,“一直以來,我們的KPI考核都還是以‘我’為中心,客戶滿意度只占一個小小的權重”,“救火式的英雄人物一戰成名在公司屢見不鮮,但一些救火英雄也可能是縱火者……”“當人們的心都不在產品質量上的時候,又會有誰在乎產品質量的好壞呢?!只要能拿到合同,管他什么需求;只要能按時發貨,管他有多少潛在風險;只要能保住烏紗帽欺上瞞下又算得了什么……客戶就是水,我們就是舟——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!!!”“如果華為倒下了,首要因素就是那些無所不在的短視績效導致的。部門墻,唯上不唯客戶、員工橡皮人的狀態……”“細看每個問題都不是太大的問題,但正是一連串的小問題導致了一個大危機的爆發,正所謂‘一個馬掌釘毀了一個國家’”……
……很顯然,當華為之外的人們對華為給予更多贊譽和肯定時,華為人眼中的華為是不完美的,而且充滿了缺陷與問題。也許,這正是華為的希望所在。
猶太人的哲學是:從黑暗中往外看全是光明;冷眼看華為,這是華為今天最需要的視角。
-
作者:田濤(“華夏基石e洞察”智庫撰稿人,著名管理學家,華為高級顧問);吳春波(“華夏基石e洞察”智庫撰稿人,華夏基石領銜專家,《華為基本法》起草人之一)
上一篇:【華為】任正非:“爹還是那個爹,娘還是那個娘”
下一篇:稻盛和夫:動機向善、了無私心

考察研學聯系方式/參觀預約申請
- 聯系電話:010-52463211
- 聯系手機:13661395399
- 聯系人:萬斌老師
考察公開課推薦
- 2025年公開課考察計劃
- 2025年11月24-25日 對標阿里巴巴&抖音&網易 學企業出海營銷實戰
- 2025年8月21-22日 考察領軍企業出海秘籍 對標華為、聯想、傳音 出海實戰案例
- 2025年5月12-13日 中國企業出海營銷的制勝之道 考察美的、名創優品、希音
- 2025年7月12-13日 北京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、京東 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3月28-29日 上海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2月21-22日 深圳專場 對標華為、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
- 2025年4月21-22日 揭秘品牌背后的創新營銷密碼 對標小紅書、抖音、瑞幸咖啡、東鵬特飲
- 5月19-20日 對標上海星巴克、東鵬特飲、霸王茶姬、泰山原漿 學習智慧零售打造
- 2025年4月28-29日 走進北京阿里&智譜&京東&華為 對標AI賦能企業增長的新紀元